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都是"明粉"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所以很多人基于民族情感,都对它有着极大的好感。
当然,明朝虽然有很多荒唐皇帝,不过在某些地方的确是十分有气节。所以,大家习惯于将其与清朝比较,踩一捧一。其实历史上的君主集权王朝都一样,不管它如何如何,都绕不开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么,关于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到底该如何解读呢?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
迁都北京,明成祖的多重考量"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国力大充,乃思扬威德于域外"。这是梁启超,对朱棣的评价。最开始的时候,明朝的首都定在六国古都南京,而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侄子的江山,随后又迁都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兵家必争,明朝的基本盘,历史上有很多的国家,定都于南京,古代那的确是一个适合纸醉金迷的城市。可定都于此的国家,大都是像东晋这样的偏安政权。而当时讲究的是一个中原正统,最起码你首都要在中原,才能算得是正统。
北京虽然不是中原腹地,但进可攻,退可守,非常方便。而且,当时残留的北元政权仍然不断地袭扰边境。燕云十六州,是塞外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尤其是宣大一线。
本来太祖皇帝的设定是"藩王守国门,藩王死社稷",就是让朱棣和他的后人们死死的守住这块土地。曾经燕王在燕云地区躬耕多年,亲信遍布于此。他的皇帝之位,毕竟来的不光彩。
所以,首都设在南京,他心里或多或少的都有些不舒服。而回到北京,那本就是自己的封地,他的根基在那里。这是迁都北京的第一个原因同时,北方的经济经过了几次衣冠南渡,已经远远落后于南方。
若是他首都还在南方,那么南北的差距就太大了。而且,他不放心任何人主政燕云地区,他害怕往日重现,再有一个藩王,从北向南*过来。以守为攻,谋求更多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