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太史公司马迁这个名字时,还在初中。
历史老师说:“他承受腐刑加身,却铸就第一史书,让人可叹可敬。”
我却暗自摇头,七尺男儿宁死不屈,怎能受此大辱。
那个时候年少轻狂,心中的英雄都是热血的,或如李广,不愿受辱,引刀自刭;或如金庸古龙笔下的豪杰,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但到而立之年,再读《太史公记》,再读《报任安书》,才明白对于中年来说,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才是一种勇气。
“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群臣皆罪陵...”
天汉二年,汉朝将军李陵率领五千步军作为偏师出征匈奴,却遇到了匈奴八万主力,奋勇厮*后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战败投降。
消息传来,皇上震怒、群臣激愤,朝野上下一片喊打喊*之势。
是李陵真的罪该万死么?未必,毕竟谁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也是必败之局,更何况他还曾死战一场。
大家觉得李陵该死,只是因为汉武帝认为他该死。
官场也好,职场也罢,比对错更重要的是领导的看法。
谁知此刻,司马迁却站了起来,从一句“微臣有话讲”开始,竟然盛赞了李陵的“国士之风”,盛赞了李陵此战的功绩。
一时间朝堂里鸦雀无声,皇帝更是脸色铁青。
没人想到46岁的司马迁竟然是个愣头青,这些话说出来轻则前途不保、重则家破人亡。
有人摇头,太傻了,可这傻背后,却是一份赤胆忠心。
司马迁知道李陵的品格,更知道对于国家而言,唯有善待李陵,才能有更多的将士愿意为国而战。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圣旨颁下的那一刻,司马迁心中那个敢言的少年彻底死了。
他终于看到官场中无情的一面,也终于明白满朝文武,为什么没有人敢说真话。
没有谁是自己变得势利和油腻的,只不过是经历了人世沧桑,才在某一刻被逼着学会了圆滑和世故。
出狱之后的司马迁,已经判若两人,上朝时毕恭毕敬,下朝后闭门写书,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违背上司的话。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短短九个字,道出了圣旨颁布的那一刻,是何等的心伤如死。
李陵事件爆发前,他作为侍从已在汉武帝身边效忠了十几年。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十多年的忠诚与辛劳,抵不过一次领导的不满意。
人在职场何尝不如此,年少时领导告诉你,要忠诚、要奋斗、要牺牲奉献,集体就是你的家。
一眨眼人到中年,没人再给你谈论曾经的奉献与功绩,也没有人再跟你谈论忠诚与奋斗,有的只是岁月高高举起的屠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