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最佳管理措施(BMPs)”,利用工程技术收集、处理、净化雨污水。然而,这种模式依然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洪涝和污染问题。
1990年代,以美国波特兰为代表的雨洪管理模式“低影响开发(LID)”逐渐推广开来,而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也源于此。LID更注重在源头通过模拟自然水文过程降低雨水径流和污染。这种模式对全球各大城市的雨洪管理体系产生了很大影响。
波特兰街边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
有效减少了城区雨水径流和污染
(波特兰街景 摄影:澄澈)▼
例如,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通过四种途径(储水箱、渗水坑、蓄水池、人工湿地)消化雨水,要求尽可能从源头处理径流和潜在的污染源。
英国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SUDS)设置的雨水花园
(图:UNDA)▼
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密度提高、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剧烈,中小尺度的雨洪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极端灾害。
日本城市受限于用地,采取“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储存系统”模式,通过建立大型排水蓄洪设施,尽快消纳城市雨水。
“首都圈外郭放水路”
宫殿般宏伟的东京地下蓄水池
(横屏 图:壹图网)▼
到了1999年,以美国纽约州为代表的“绿色基础设施(GI)”成为当代可持续雨洪管理的典型。GI强调将城市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城市空间不同尺度的人工/自然系统共同作用于雨洪管理过程。
纽约著名的“城市绿肺”中央公园
总面积相当于500个足球场大小
坐拥大面积的绿地和景观湖泊
为纽约市区的雨洪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
(横屏 图:壹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