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丧乱诗全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5 11:48:40

成都杜甫草堂

这真的是心怀天下、情系苍生,是为崇高伟大的人生境界啊。写到这里,你能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可以成为“伟大的诗人”之缘故了?

说元好问是杜甫悲壮诗风的继承者,不知道诸君是否了解元好问的“丧乱诗”。“丧乱诗”可是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前面那《壬辰十二月驾车狩后即事五首》就是他丧乱诗的代表之一。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中这样评价元好问的,说他是: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题遗山诗》(节选)

他还有一组诗叫《岐阳》(三首),第一首主要写蒙古军围困关中,人民饱受灾难,而自己救国、救民无策,所以他在诗中写道“穷途老阮无奇策, 空望岐阳泪满衣”。这种沉郁悲痛之情的表达,大有子美公之遗风,不是吗?

元好问丧乱诗全文,(9)

岐阳之战

第二首,诗人看到了岐阳之战的惨状后,对于蒙古军的残暴痛恨至极,但又无奈至极。这里包含了诗人的悲愤之情,无奈向上天发问:“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这就是元好问,这一时期他的人生境界和子美公何其的相似。

04 元好问&.陶渊明都比杜甫活得洒脱

说青壮年时期元好问的人生境界和诗圣杜甫相同,但是,晚年元好问的人生境界就开始向陶渊明过度了。这一点,从诗境中就可以体现。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时就表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所谓“无我之境”,是一种澄明的人生境界。陶渊明“不可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南山。50岁的元好问,因他之诗文名气甚大,耶律楚材倾心要接纳元好问,被他拒绝。他选择重回家乡隐居。

元好问丧乱诗全文,(10)

我明哥,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在元好问写“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时,诗人就已经像陶渊明一样,学会了放飞自我。他不再像杜甫一样,为了崇高的人生境界而苦苦挣扎。这一刻元好问敢于追求自我、向往一种自在的自由。他的人生境界,从杜甫式的“崇高人生境界”过渡到陶渊明式的“澄明人生境界”了

所以,我们再来讲一讲杜甫为什么到死都是痛苦的。杜甫他的人生境界太过“崇高”,对于陶渊明隐居,杜甫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杜甫在他的《遣兴五首》中曾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到。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而相比较元好问就是懂陶渊明的,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其四)中评价陶渊明时,写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后见真淳”。这里的“真淳”不仅仅指陶渊明诗风的真淳,也之陶渊明人生境界中的“真”。就如陶渊明《饮酒》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所以,我认为杜甫的痛苦在于,他没有体会到陶渊明这种“澄明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或许早已经看透了杜甫那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亦或许陶渊明根本没能参透杜甫人生境界的真谛。这里,我认为元好问是个幸运者,他用前半生去做杜甫,用后半生去品陶渊明。

在我看来,元好问的人生境界是变化的,他没有杜甫十足的执着,也没有陶渊明十分的澄明。但是,所谓的“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这就是我喜欢的元好问。

参考资料:

[1]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元好问著,狄宝心编译.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8

[3]戴建业著,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M].海南:海南出版社.2016

[4]王素美.元好问丧乱诗的突破[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0-25

[5]权雪琴.试论元好问对杜甫诗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3,8:113-114


撰文:王嘉伟 ‖ 编辑:椟中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告知删除。 ‖ 版权所有,头条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本头条号。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