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史学主张背景,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三大贡献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6-15 11:15:58

元好问史学主张背景,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三大贡献(1)

元好问

十几首丧乱诗,一阙雁丘词奠定了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词更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元代文学家李冶称其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元好问(生于1190年,卒于1257年,享年六十八)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本为北魏皇族、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改姓元氏。

元好问不仅是金代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也是与刘祁并称的历史学家。他编撰的《壬辰杂编》与刘祁的《归潜志》均记述的是金代史事,只是可惜这一重要文献散佚。近现代缪钺编撰之《元遗山年谱汇纂》说:“金自大定 、明昌以还,文风蔚起,遂于末造笃生遗山,卓为一代宗匠。其诗嗣响子美,方轨放翁,古文浑雅,乐府疏快,国亡以文献自任。”

元好问史学主张背景,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三大贡献(2)

浑源龙山.归潜堂遗址

所著《壬辰杂编》虽失传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书,故独称雅正。诗文史学,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无与颉颃,两汉以来 ,固不数数觏也。"传世的有被誉为金代诗歌总集的《中州集》、《遗山先生文集》以及小说《续夷坚志》等。

元好问与大同市浑源县颇有缘分,他与李治、张德辉经常结伴游龙山,时号“龙山三老”,并写下了不少歌咏浑源风物胜景的诗篇。尤其是与当时浑源望族刘氏、雷氏两家私交甚笃。他在《游龙山》诗中开篇便说:“曩予尉大梁,得交此州雷与刘。”

元好问史学主张背景,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三大贡献(3)

刘祁

雷与刘,即雷渊和刘从益,雷、刘当时都是朝中名人,又是文学才子。雷渊字希颜,浑源人,至宁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南京转运司户籍判官、翰林修撰等职,素以不畏权贵著称,元好问曾为其撰写墓志。刘从益字云卿,浑源人,大安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工诗,五言尤美。有《蓬门集》传世。因而,元好问不仅在学问上受到指点,而且为仕途进退打下了基础。

元好问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元兴替之际。他仕途艰难,却文学显露。他与刘祁同历金、元两朝,且相知极深,私交甚笃。刘祁生于1203,卒于1250,字京叔,号神川邂士,是刘从益的儿子。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蒙古军攻破汴京,元好问出于爱才,便向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一批中原才子,其中便有刘祁。刘祁对元好问也十分敬重,他在《归潜志·自叙》中曾说:“独念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然而,在“崔立树碑”一事上两人却发生了一场大大的误解。

元好问史学主张背景,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三大贡献(4)

崔立时任汴京元帅,蒙古军围攻汴京时,他献汴京城降元,自认为保全生灵百万有功,要人们为他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于是,找到太学生刘祁、麻革,二人深知失节不辞而别。后迫于无奈,刘祁起草了一份底稿,便交付他的老师元好问,元好问大幅修改润饰,方得定稿。后因元兵入城,后崔立败亡,此碑未立。

金亡后,刘祁隐居家乡龙山归潜堂,并将这段史实写进了《归潜志》,元好问见后十分不悦,顿生嗔怨之心。他在《外家别业上梁文》中语含讽刺,说刘祁诬陷他于失节。其实,作为元好问的学生,刘祁在这一问题上只是如实记述,坦率承认自己“少年之过”,可谓“君子坦荡荡也”。而元裕之一代文豪巨匠,竟为浮名所累。一言不合,恨之入骨,乃至意气用事,师徒反目。与学生刘祁相比,风范差矣,令人嘘唏不已!

元好问史学主张背景,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三大贡献(5)

不仅如此,元好问在蒙古包围汴京之际,曾上书蒙古宰相耶律楚材,歌颂其可当古之名相,并推荐刘祁、麻革等人才效力蒙元,又为“崔立树碑”润饰,其实已经失去了文人应有的傲骨和气节。后来事情败露,元好问对此事讳莫如深,坚决否认,以至于师徒反目成仇,留下了千古之笑柄。

元好问史学主张背景,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三大贡献(6)

浑源龙山

张梦章(文博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大同作家协会会员 大同周易研究协会常务理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