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了眼睛、学会了光学理论之后,达·芬奇认识到:只有直直地看着东西,我们的视线才会变得尖锐,眼睛是会受到欺骗的。达·芬奇在蒙娜丽莎的嘴角周围画出了极其微妙的向下的线条,从而营造出了微笑的效果,但实际上蒙娜丽莎没有在笑。若将视线分散,她的嘴唇便开始模糊,嘴角好似被提起,这时她便在笑。
画布上的每一处皆是如此,从蒙娜丽莎头发上的光泽,到她衣袍上的细褶。达·芬奇耗费了四年多的时间来打磨这件旷世之作,他不断地重复工作、微调、在合适的地方抠细节……从技术上讲,达·芬奇早可以完工了,但他就是不愿意放手。
3
被盗后留下的画框反而引来参观人潮
《蒙娜丽莎》一直被达·芬奇带在身边,直到19世纪被展出前,很少有人见过这幅画。不过有一小部分达·芬奇的同代人确实亲眼细品过它。这一品,就给他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画可能改变了肖像画的历史,但是达·芬奇仍然不忍心丢下他的杰作。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继续仔仔细细地打磨着这幅画。因此,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副画已经和原来的肖像有所不同,可能已经不是丽莎·戴尔·乔孔多的模样。
在1517年,已经65岁、寸步不离《蒙娜丽莎》的达·芬奇成为了法国国王宫廷内颇为显赫的人物。但是达·芬奇只为法兰西国王效劳了两年。1519年,他在安博瓦兹的卢瓦尔河谷去世。相传,他是在国王的怀中离去的,国王为他的死感到万分悲痛。
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被法国王室买下,并在接下来的278年里,随着王室在他们众多的宫殿中来回奔波。这期间,只有法国的统治者和他们最信赖的廷臣才能窥其真容。最终,在1797年,《蒙娜丽莎》来到了卢浮宫。
这就是《蒙娜丽莎》的超凡魅力。她已经成为了全球现象,不管人们在哪里,即便是天涯海角,她似乎都在对你散发着微笑……
在整整一百年前1911年8月的一个夜晚,《蒙娜丽莎》在卢浮宫不翼而飞!对普通游客来讲,它不过是挂满名画的长廊里一幅小小的肖像画,当时的地位不起眼到在消失了28个小时之后才被人发现:被盗了!只留下画框的那面空墙在随后的两个月里,甚至引来了参观的人潮。
两年后意大利警方找到了《蒙娜丽莎》的下落,回归法国,由此这位美人才赢得了举世的名望。一位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才,在十年间日日夜夜痴迷于这个少妇,创作出了并不代表某个人、而是代表了全人类的画像!它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作之一。
艺术触及人类本质,画布承载了创作者一生。本周凤凰大视野《伟大而隐秘——经典画作的背后》,邀您欣赏五幅世界名作,探索这些伟大作品背后的故事。
编辑: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