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叔本华:审美直观》的最后我们模拟了一位具有深度怀疑精神的学者不停与叔本华进行辩论,我们发现哲学家真不是轻易能够被击败的。但,如果我们愿意死缠烂打的话,叔本华也总有招架不住的时候。
因为任何哲学体系都有只属于它自己的逻辑破绽,而且越是精巧、越是烧脑、越是在智力上显得格外迷人的体系,也越容易存在致命的破绽。
而哲学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有些理论和体系,在直觉上感觉怎么都不可能成立,但任凭人们如何绞尽脑汁都无法做出有力的反驳。现在是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我们对哲学的态度只能采取一种审美的姿态,凝视哲学之美。比如,现在我们就可以用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来解答:“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经典问题。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既不是鸡生蛋,也不是蛋生鸡,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因果律,而因果律以时空为基础,时空又是主观认知的“有色眼镜”,所以无论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都是错觉。
真相需要我们到“物自体”的世界里去寻找,而我们的认知能力又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永远也认识不到“物自体”。如果强行去理解会发生什么?您应该还记得:会发生“二律背反”。
只要我们顺着康德的主观时空轮推导,我们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往前推进一步:因果律其实也是我们摘不掉的“有色眼镜”,它会把时间和时间表现为“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那么我们还有其他“有色眼镜”吗?
当然还有,这就是康德找出来的“十二范畴”。具体来说“十二范畴”分为四大类,每一类都有三个范畴。第一类是量的范畴,包括:单一性、复多性和全体性;第二类是质的范畴,包括:实在性、否定性和限制性;第三类是关系的范畴,包括:实体与偶性、原因和结果、主动和被动;第四类是模态的范畴,包括:可能性、存在性和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