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防疫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天气转凉,再加上新的变异毒株传播能力越发加强,这也使得我们防控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些地区出现比较明显的防疫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媒体,老是报道一些捕风捉影的传闻,让近期舆论有一股很强烈的“放开”预期。
让很多人对我们接下来的防疫感觉比较迷茫,感觉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
所以,11月6日有一个新闻发布会,是“介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就比较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下午3点这次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道“是否调整防控政策”。
其中回应提到,“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还提到,“在总结各地疫情防控实践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组织专家根据病毒潜伏期、传播力、致病力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
这跟过去的基调,没有什么变化。
动态清零,不意味着要完全清零。
目前我们动态清零的优化,更多是在疫情防控和民生、经济发展去寻找一个平衡,底线是确保不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总体来说,这次新闻发布会,在强调“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也在不断强调,不能简单化、一刀切,不能层层加码。也就是不能僵化式防疫。
这也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方疫情此起彼伏,一些地区的防疫工作也确实做得很糟糕。
这是我们必须客观正视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会极大影响到人们对于我们能否坚持动态清零的信心。
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如果躺平,可能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
(1)正视问题
防疫是一个水桶效应,不能有短板,不能有人拖后腿。
一个地区的防疫做得再好,只要其他地区做得不好,那么这个地区也迟早会被拖下水。
最近一些地区的防疫,也确实让人感到很不理解。
比如说,以前正常一座城市爆发疫情,不管有多严重,但正常一旦进入到静态管理,通常45天就能结束疫情,实现社会面清零。
但最近,有地方都静态管理快3个月了,有人被隔离83天,但这个地方却仍然还有新增病例。
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会这样?
客观来说,长达3个月的隔离,还看不到结束的希望,这确实已经超出我们普通民众的身心承受的极限。
要是我们所有地方的防疫都这么糟糕,那也确实防不了。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那么多地方,都是45天之内控制住疫情,很多则是在30天内控制住疫情。
为什么别的地方可以做到,有的地方做不到?
是什么原因?
还有最近某个大厂出现的种种问题。
这些还都是比较被人们广泛关注的。
其实还有一些不怎么被网络舆论关注的地区,经常处于“静态”的状态。
像我一个亲戚,在某地读书。
他跟我说,他们今年处于“静态”的状态,比正常的状态还要多,经常是刚解除“静态”没多久,就又重新进入“静态”。
这种长期“拉链式”防疫,确实太考验人们的身心承受能力。
我能感觉到,这场跟病毒已经快3年的战斗,很多人、很多地方似乎也快要到一个承受极限了。
随着疫情波及到越来越多的人,导致他们利益遭到损害,再加上舆论宣传上的一些问题,让越来越多人对于坚持防疫也越发不理解。
再加上,有些地区的防疫也确实做得不好,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次生灾害的发生,也不断刺激着人们,让人们对于僵化的过度防疫的不满,很容易就会被人带节奏成为针对整体防疫的不满。
这里我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我们的防疫策略,顶层设计上是比较好的,初衷也是好的,但落实到具体执行层面的时候,经常容易变形,从而衍生出各种问题,引发人们的不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思考、优化和改进的。
我也没办法跟大家说,我们还要坚持防疫多久。
我也不知道我们还能坚持多久,其实看最近一些乱象,我自己也感觉有些悬,现在各方面压力都太大了。
我只能去跟大家说清楚,如果我们一旦躺平,可能需要付出的代价。
这也是某种预期管理。
(2)正视躺平的代价
有时候我也会感觉到很累,不管我跟大家搬运多少国外比较权威的研究,包括欧美官方自己统计的数据,想要放开的人,就是不会管你那么多,他们就是想要放开。
我在看一些关于新冠后遗症、欧美疫情的新闻报道时,底下总有很多评论刷回复说这类新闻在“造谣”,在制造恐慌。
反正对国外正在客观发生的事实,他们都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一概以“造谣”嗤之以鼻。
躺平后的代价,完全不在他们思考范围之内。
在他们的认知里,放开就等于回到2019年,疫情就会不存在了,还认为国外疫情已经结束,就我们还在十分辛苦的坚持防疫。
但这样的认知显然并不是客观事实,如果抱着这样天真想法去放开的话,等他们发现面临的情况更糟糕,可能会因为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崩溃。
所以,我去跟大家搬运国外的权威研究,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只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清楚,躺平后可能付出的代价。
而不代表我支持一些明显有问题的僵化防疫。
我们是要有就事论事的态度,才能比较好的去讨论问题。
所以,不管大家对于防疫的观感如何,我们都需要了解清楚,国外躺平后的情况。
事实上,欧美躺平之后,经济也并没有变得更好,而且随着持续增多的“长期新冠”群体,对躺平国家经济的伤害,正在不断显现。
这并非我造谣,也不是我在制造恐慌,都是欧美官方统计的数据。
比如英国国家统计署,每个月都会统计一次“long COVID”长期新冠,也就是新冠后遗症的情况。
这是欧美当前比较系统的关于“长期新冠”的统计数据。
在今年1月6日,英国统计署给出的数据是,英国有130万人自我报告正在经历“长期新冠”。
然后这个数据,在11月3日最新给出的报告里,是变成了210万人自我报告正在经历“长期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