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已正式落下帷幕,在总共19个比赛日里,中国为世界奉上一场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盛宴。主场作战的中国冬奥健儿大获全胜,而同样是主场作战的北京日报社也全力出击,派出了由18名记者组成的报道团队,他们用文字、用镜头记录了鲜活的故事、动人的瞬间。亲身经历北京冬奥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袁虹衡
经历了北京三次申奥,两次办奥,对于一名北京的体育记者来说,值了,也非常过瘾。北京冬奥会留给我们的是永久的记忆和丰盛的遗产。“双奥之城”也会成为相当长时间内空前绝后的纪录。报道冬奥会的盛况,既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幸。
吴东
在我的新闻职业生涯中,经历了9届夏奥会和10届冬奥会。这其中几乎没有间断过作为驻会记者参与报道北京申办、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我用累计20多年的时间,亲历了上述所有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很幸运,我见证了北京成为“双奥之城”。很骄傲,报道北京冬奥会为我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李戈
当我走进鸟巢时,我不觉得时光流逝;但当我走出鸟巢时,才恍然发觉,这不是2008年的鸟巢,这是2022年的鸟巢。14年光阴一瞬而过,国家在发展,体育在进步,我也跟着往前奔。作为一个以记录时代为职业的媒体人,我感受着前后的差异,19天的盛会是14年发展的浓缩精华。
孔宁
一眼望去,绝岭雄峰,缆车之上,望穿海陀。天寒地冻,飞雪飘零,疾风呼啸,飞燕竞逐。北京冬奥,全球顶流,中国之队,全项出击。赞叹!高山滑雪!难忘北京冬奥会!
李远飞
这届冬奥会,我一直驻守张家口雪上赛场。见证了中国雪上项目成绩的突飞猛进,但同时也意识到,雪上项目不仅仅是竞技,背后还有文化;许多明星不仅有技艺,还有魅力,有故事。举办冬奥会是次机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就是为了让更多国人看到和意识到这些,然后去做更多事,勾勒中国雪上运动的未来。
李立
转眼间,北京冬奥会已经落下大幕。时间似乎过得很快,快得像短道速滑500米比赛,每一枪都是转瞬间的事情。时间又似乎过得很慢,慢得像花样滑冰选手们在冰面上的每一个动人定格。能够成为“双奥记者”,能够在“家门口”采访这样一届特殊的冬奥会,能够在首体感受最刺激和最美的两个冰上项目,于我来说,都是最特别的记忆。
陈嘉堃
半年时间,从东奥到冬奥。职业生涯,又解锁一项顶级赛事。生在“双奥之城”,亲历“双奥盛典”,成为“双奥记者”,与有荣焉,幸甚至哉。冬奥会落幕了,体育运动永不止步,精彩生活仍将继续,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赵晓松
北京冬奥会大幕落下,10多个比赛日,我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见证了中外运动员挑战自我、打破极限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为中国男子速滑夺得冬奥首金的高亭宇、打破世界纪录的范德普尔、拿下个人第六枚奥运金牌的传奇人物维斯特、50岁仍然在赛场上与“隔辈儿”选手一较高下的佩希施泰因……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和他们展现出的奥林匹克精神深深地鼓舞、激励着我,让我有动力认真地在自己的“赛道”上前行。离别时刻,仍然心潮澎湃,这就是体育的魅力,这就是体育的意义吧!
王笑笑
跑完这届冬奥会依然收获满满,虽然没有买到冰墩墩,但业务能力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都有很大提升。奥运会是一场游戏(game),而体育是一种教育。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冠军,但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拥有追逐梦想的决心和勇气。
王洋
“弗神”“港港”“金色炸弹”,新秀、突破、“王者之师”……19天,确切地说是19个夜晚,奋战在位于海拔2241米的小海陀山上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从一名几乎零经验的冬奥记者,“进化”为滑道项目的行家里手。虽未能见证中国选手夺金的荣耀,但凌晨1点站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海陀山上吹吹风,足以入选个人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
邓方佳
我体育记者职业生涯第一次现场采访世界大赛,恰是北京冬奥会,这起点很高,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北京冬奥会上,我见证了运动员们的拼搏,也看到了工作人员一点一滴的保障工作,在此向他们表达敬意。
刘平
2008北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作为正式注册的摄影记者,在“家门口”两次报道同样精彩的奥运会,是我的幸运。赛事期间起早贪黑每天努力工作,只要读者能够透过我的镜头感受到各国奥运老将、新秀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产生哪怕一丝感动,我的辛苦付出就是值得的,就很开心了。
和冠欣
这次冬奥会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道关,身在闭环内,爱人早产,自己却无法陪伴。责任在肩,我只能继续向前,不惧高山严寒、场馆遥远,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和见证这盛事的精彩瞬间,不辜负单位信任,也不辜负家人的支持。
方非
在冬奥的日子里,风雪是一种磨砺,汗水是一种证明,因为热爱,对影像的呈现心存一份虔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相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接下来的日子里,心情云淡风轻,步履从容前行。
潘之望
进闭环,拍冬奥,我没想到技术活儿成了“生存挑战”。冷是真的冷。张家口赛区都是室外雪上项目,早晚最冷时零下30摄氏度,比赛连轴转,室外一待就是一天,尽管穿着5件衣服、3层棉裤、3双袜子,全身贴着暖宝宝,可还是冷得“钻骨头缝”,口罩都冻出冰柱,按快门的手指也第一次冻开裂。
燃是真的燃。20天,我从对冬季项目一无所知到对谷爱凌、苏翊鸣等运动员如数家珍,见证了他们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镜头记录下体育精神在冰雪上燃烧。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要来拍,用“敢冻”把感动传递给更多人。
邓伟
1月26日提前进闭环,冬奥的到来就是这么出人意料;2月20日闭幕,还设备、隔离,冬奥的结束也匆匆忙忙。习惯了看“冬奥通”查班车时刻,习惯了提前一天打开“my info”了解赛事中的重要选手,习惯了借柜子换袖标进竞赛场地,习惯了交完稿拿着泡面和饼干回酒店,当凌晨的晚餐……在冬奥,有见证历史的激动,有分身乏术的遗憾,更有发自内心的感激。
李松林
这次冬奥之旅,新鲜而奇妙。天气给力、比赛刺激、工作忙碌……但真要说点感受,还是“真”和“善”。赛场内外,有真情、有真心、更有真比拼;健儿善战、志愿者善良,处处更有善意。新奇之旅让人成长,点赞!
柳爽
在首体见证了中国代表团的三枚金牌;近距离采访了许多运动员,看到了许多眼泪,有激动的有遗憾的;听到了许多故事,有励志的有辛酸的。何其幸运,我能记录下这些瞬间,书写出这些故事。跟北京冬奥会说再见,万分不舍,但我也相信,一起向未来,明天一定会更好!
(原标题:报道冬奥会,记者们有话说参与盛会 与有荣焉)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29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