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学时期学过契诃夫《凡卡》的课文,他写了一封永远无法被收到的信,作者虽然取材于俄罗斯,但反映的却是整个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手工业时期的工徒制度。
凡卡信中写到如何被鞋匠殴打
而工徒制度在中国也同样是有更加悠长的历史。课文中的凡卡便是鞋匠阿里亚希涅的学徒,才九岁,但能写信,为什么9岁就能写信?文章中也有交待:
凡卡的母亲佩拉格娅还活着,她在老爷家当女仆,奥莉加·伊格纳季耶夫娜常拿糖果给凡卡吃,闲来无事时还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还教他跳卡德里尔舞。
后来佩拉格娅死了,孤儿凡卡被送到仆人的厨房里跟爷爷一起住,再后来又从厨房给送到了莫斯科的鞋匠阿利亚欣家。
凡卡与爷爷
只是因为父母不在之后,估计是凡卡爷爷无法养活他,所以才送小凡卡去学鞋匠。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时,无数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课文中的凡卡就是流入城市中的儿童之一。
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契诃夫父亲的虐待。所以契诃夫自小就了解学徒的生活,也非常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因此《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俄罗斯到整个欧洲工徒制的残酷性。
契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