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呀!就一般礼仪说,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朴素简约;就丧礼说,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感悟】
忌舍本逐末
这一章孔子继续讲“礼”。林放问孔子什么是礼的本质,老先生大悦,表扬林放问了个好问题。我想这绝不是孔子客气,而是他真心认为,提升认知的关键就在于问对问题——好的问题总是能直击问题的本质。
接下来,孔子用他的回答告诉了林放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对于日常的礼节,形式上的铺张浪费就是“末”,而节俭才是“本”;对丧礼而言,仪式是“末”,心中的悲恸才是“本”。孔子之所以这么说,估计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也都喜欢追求“末”,而不是“本”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人性在“舍本逐末”这个根本问题上依然没有什么进步呢?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去概括原因,我会用“好逸恶劳”。“求本”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呀,不仅需要不停地追问,还有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后即便自己花费巨大精力找到了“本”,说不定还会被人说不好。所以孔子才会这么强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反,“逐末”的关键就在于这个“逐”字:因为已经有身边的人告诉你怎么做了,所以只需要朝着这个目标奔跑就行,也不太需要思考这个目标的合理性。这么想想,这个“逐”是否就是现代版的“内卷”呢?这是否就是一种“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呢”?也许,“逐末”的人可能知道最后跑不动了,才会意识到,之前用尽一生追逐的东西,根本就是无用的。这是多大的悲哀呀!
虽然大家喜欢大而化之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表述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苛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但我总能从孔子的文字中读出鲜明的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色彩。他老人家自己就是那个时代最知名的“独立学者”呀!所谓“礼”,不过是为了帮助人们修身,找到自己的工具罢了,说到底,这还是“末”呀。忘了从哪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情没有人能比你做得好,那就是做你自己。所以,哪怕花费一生的时间,认识自己才是我们每个人最为根本的追问。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
4.南怀瑾:《论语别裁》,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