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演变
1.史实
(1)秦: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2)汉: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地方行政体制,封国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逐步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刺史级别不高,但可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3)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掌握行政、财政和军事大权,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4)宋:政治上,由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副知州)互相牵制;军事上,抽调各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财政上,各路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中央,地方只留小部分开支,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通过以上措施,从权、兵、钱三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5)元:实行行省制度,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明: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监察、军事,三司分立,相互牵制,地方权力被进一步分化。
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考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与强化
1.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创立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的特征。
2.强化
(1)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掌握政事、监察和军务,彼此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利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实行中外朝制,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4)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元:中书一省制,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6)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7)清:雍正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
考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1.地主阶级
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
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并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无产阶级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考点·近代民族工业前期的发展
1.概况
阶段 | 时间 | 原因 | 主要史实 |
产生 | 19世纪 六七十 年代 | 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
初步 发展 | 19世纪末 |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实业救国热潮 |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
短暂 春天 | 1912- 1919年 | ①辛亥革命的鼓舞 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纺织业、面粉业发展迅速 厂矿企业增多 一战后萧条 |
2.特征
(1)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
考点·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美国独立后建立的邦联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无力解决国内外贸易、国家安全等问题,面临着维护共和制及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2.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
3.内容
(1)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
(2)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掌管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
(3)总统、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4.评价
(1)积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分权制衡”原则;确立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局限: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1.概况
电的广泛应用 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 ①发电机: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其一生发明创造约有两千项,被誉为“发明大王” |
电讯事业的发展 | ①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②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实验无线电报取得成功 |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 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油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②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创制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③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开创了交通新纪元 |
化工技术的进步 | ①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 ②科学家从煤和石油等原料中提取化学物质,制成了塑料、炸药(1867年诺贝尔发明)、人造纤维等 |
钢铁工业 | 炼钢技术改进,钢产量提高,人民越来越多用钢材取代木材和铁,人类进入“钢铁时代”,1889年竣工埃菲尔铁塔成为当时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的象征 |
2.影响
(1)对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对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组织。(3)对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整个世界连为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德美快速发展,英法发展缓慢,最终推动了一战的爆发。
考点·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
(1)在金融方面: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
(2)在工业方面(中心措施):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在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
(4)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2.主要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4.评价: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点·美苏的对抗
1.冷战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
2.双方的对抗
项目 | 资本主义阵营 | 社会主义阵营 |
政治 | 1947,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 | 1947,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经济 | 1947,马歇尔计划 | 1949,经济互助委员会 |
军事 | 1949,北约 | 1955,华约,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
考点·教学建议
1.以正确的思想统领历史课程的教学
历史教学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2.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4.设计有助于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教学过程。
(1)创设历史情境。
(2)明确学习任务。
(3)提出探究问题。
(4)开展史料研习。
(5)组织历史论证。
5.采用多种多样的历史教学方式方法
(1)教师应进行必要的讲述。
(2)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成语比赛、讲座、专题论坛、读书交流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制作历史文物模型,撰写小论文,编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写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等,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设计历史学习园地的网页等。
(3)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展现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具体的、形象的、动态的、多维度的历史情境;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积极探索线上教学的模式,并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
(4)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