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吕惠卿这家伙掌权以后,害怕王安石回来夺取他的位置,索性就开始陷害王安石。他先收拾了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后来又用李士宁案件来诬陷王安石。
由此可见,变法派内部其实压根就不团结。熙宁八年,王安石再任宰相,可变法派内部已经分崩离析。大家为了各自的权力地位互相争斗,压根就没把变法放在第一位。
王安石心里难受啊,他知道变法大业是无法完成了,所以第二年就辞职不干了。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主要有两点原因:
- 第一点原因,宋神宗对王安石变法没有信心了。两次罢相足以证明宋神宗的内心动摇了,这是致命伤。
- 第二点原因,王安石不会用人,导致变法派内部鱼龙混杂。结果变法大业搞到一半,这帮人就在内部斗争起来,这使得王安石对变法前途充满了迷茫。
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其实属于君子之交。早年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后来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政见上产生了不同意见,这也不影响他们俩的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在他们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安石曾经夸赞司马光为国之栋梁,而司马光也赞许王安石为世之君子。两个人并没有因为政见不同,就互相攻讦,可谓真君子!
同样,王安石和苏轼之间也是如此。苏轼算起来是王安石的晚辈,但是王安石十分器重苏轼的文采,想要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变法。
可苏轼对变法有点排斥,对王安石用人的策略更加排斥。为啥?因为王安石用人只有一个标准:支持变法再没用也重用,反对变法再有才也不用。
这一标准之下,选拔出了一堆只知道投机钻营的人。这是苏轼非常反感的,所以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而王安石也没有贬谪苏轼,只是让苏轼出去做官而已。
当时苏轼上书说了一些新法的弊端,结果王安石很愤怒啊,就唆使御史谢景到宋神宗那儿说苏轼的坏话,使得苏轼自己申请到杭州做了通判,过了几年又到密州做了知州。
虽说两个人一时间闹得不愉快,可是苏轼在地方上多次违背王安石变法的政策,王安石依旧没有找苏轼的麻烦,算是够意思了。因为苏轼在朝中说一句话,很可能影响全国变法的推行,可到了地方上,哪怕苏轼不履行变法,也不影响全国大局。
乌台诗案时期,苏轼被抓,司马光、张方平、苏辙、黄庭坚等人,都受到了牵连。这个时候王安石已经退休了,可是他还特地上书给宋神宗,希望宋神宗不要*苏轼,因为苏轼是个有才能的人。
苏轼很感慨啊,流放期间曾经去看望过王安石,两个人就跟多年没见面的老朋友一样,谈笑风生,喝酒吟诗,好生快乐。
总结:君子和而不同。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就只有北宋文人们了。那是一个文人的天堂,当时的文人想说什么都可以,因为北宋对士大夫特别温柔。
这种环境,养成了士大夫们的傲骨。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政见,这种态度和他们的交友习惯,其实并不矛盾。
在他们看来,朝堂上他们可以争得面红耳赤,可朝堂下,他们也可以把酒言欢。这才是真性情。司马光上台以后,废除了王安石所有的变法成果,但是他依旧对王安石敬佩之至!
苏轼就更了不起了,他在司马光上台以后,又反对司马光废除王安石的所有变法。因为他觉得有部分成果还是不错的,可以保留。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