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火相得,乃佳矣。
江水又向东流,经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叫博望滩;左岸有汤溪水注入。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多里的上庸边界,南流经历县境,两岸有盐井一百多处,巴、川就靠这些盐井来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就像一把张开的伞,所以叫伞子盐。有的虽然不呈伞状,但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不同。王隐《晋书·地道记》说:从汤口进去四十三里,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也就结成了。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盐来。
盐是百味之首,没有盐好像无法体会到美食的味道,但窝窝没有想到盐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太乙真人偷盐下凡间的传说,到《华阳国志》说是知天文地理、识水脉的李冰发明了盐井开凿技术。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凿出了盐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井盐生产。
井矿盐的生产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环节,古代提取天然卤法的方法多为提捞法,古代井盐制盐采用煎法,与海盐煎法相似。在窝窝的印象里,盐跟细沙希望的形状,最多是稍微大点。果然是作茧自缚的窝窝,走不出自己的信息茧房,蠢得透透的。
窝窝只见过晒海盐,明白那真的是太阳的馈赠,可没想到晒盐已经是清代才开始的,之前一直是煎制,还曾经出现过周围的树木用尽的事。盐也是经历了很多煎熬才来到了餐桌,怪不得盐产量上不去,制作过程太复杂。
古代的盐很珍贵。窝窝没有想到盐的种类那么多,伞子盐,方形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