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文言文翻译,夷陵江水出峡东南流文言文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12 01:11:20

要说地理学家,在我的潜意识的认为是外国人发明的,总之关于这个地理是谁发明的,是个模糊的状态,在我阅读古籍时,才发现,我们华夏子民有好多的发明家。

就比如这本《郦道元评书专》而他的自传是以《水经注》形式来写他对祖国的大一统思想,他的那种爱国情怀。

在他的《水经注》记载魏晋南北朝时代,原来在最早时,我们华夏儿女的凝聚力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就是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相融,上面有记载在秦始皇筑长城,只是把前几代皇帝所建的长城给链接起来,还以数万名百姓的生命筑在里面,以为把长城修建好,在派个兵官助手就行,就不怕游牧民来侵犯,其实在北朝皇帝就来侵犯过,只是来到南朝势威,但没有打。

在他们少数民族穿的衣服都是短装,打仗时方便,每次打仗时,都都是汉族这边吃亏,因为抓不着他们,跑的飞快。

但也因为自己战袍太长的原因,始终无法抓住他们。

有次南朝的皇帝,要求他们穿短装去打仗,但他们许多大臣,都不同意,认为不成体统,也就不了了之了。

北朝皇帝看到汉族的文化礼节,而且农民都是自耕土地,就想着南北统一,把长城又扩宽了地方,他带领着少数民族来攻打南朝,再他打到洛阳,以洛阳为中心,在这定国都,他让他们的子民穿汉服,学礼节,由游牧民变成自耕民。

当然他们也有反对,但耐不住年轻的皇帝威严。

从上述例子就说明,我们华夏民族早想过大一统,让各族人民相处相融的画面。由于争夺权势或是骄奢淫乱的生活,使百姓苦不堪言。

现在以长城为界的疆土,已实现作者天下太平。

既然我们祖辈华夏民族儿女,把凝聚力传承下去,那我们现在更要把我们祖国的凝聚力传承下去,不允许外人拿我们国家的人做实验,不能打破我们华夏民族守护的凝聚力。

知道时代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是在不断进化,但有的知识是我们自己无法掌控的,或者说给自己切限制,使自己在那一方研究有所停止。

只是有些事情用我们所谓的科学是无法解释,但我们不能否定它的不存在,不是说让你们单独信仰什么,我只能说,是我们的知识水平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之所以不让外人做实验,在人体学上面,也许他们掌握的比我们高,毕竟他们做了不少实验,有做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就比如一个好好的家庭里出现,十四五岁的孩子会把自己的母亲*害而且把祸推给他父亲和那个小情人,也许在当时报道,大众们都认为不可能,但事情一发生了,谁又能不去相信什么?只是那个孩子却不见了。

说实在些也不是外人做好的试验品,他们会以免费切除脑肿瘤为幌子,实际上是别人刚死过的灵魂强筛进去,是他们用*人狂,和心理扭曲的灵魂塞到我们这个身体里。

那个人的反应就是以前不会的,现在啥都会,看一眼就知道。

曾经就有报道过,一个啥也不会的农民,就是做个手术,突然之间变得司机*手,在这些人的生活过程都会有记录,看你做完手术前后的变化,在看你生活的习性。如果你生活习性变的就像你做个化学实验一样,把身边的东西收拾干净,而且他们*人不会很直接去*,而是用*人犯所学的知识来制造意外死亡,或是起火,以什么形式让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自然因素,而不会怀疑到*人犯上。

往往他们这群人还不会被警方发现,也查不到,因为他们会用所学的知识算好时间,而且不那么突兀,时间刚刚好。

这也是警方无法想到的方向去考察,一般他们想*人,只是为了报复而已。

所以,在这个新时代产生,不要用恶毒的语言的去伤害别人,也不要胡乱的去评价别人,在别人的事情没有理解清楚之前,不要乱评。

其实我们国家就有曾经被校园霸凌的事件发生,同学之间的相互猜忌,还有家人的不理解,甚至自己谈的男朋友跟闺蜜好起来,反正都是什么恶毒话都说,让那个女孩都无法待在学校里,在家是父母的不理解,她就十几岁的光阴,当着众人的面,绝望的离开这个人世。

通过以上那些例子,是他们外人拿我们华夏人做实验的原因,所以,不管是什么事都不要用恶毒的语言去伤害人,也不要我们华夏民族人不要离了心。

这时我们更加团结一心才是,我们自己也不能用最恶毒的语言去伤害别人。别想着当时只过过嘴瘾,不要惹祸上身。

是人都会有逆鳞的,不要想着想当然的心理。反正就是有因必有果。

我之所以写的那么啰嗦,只是让你们警醒,不要总是一成不变,别老守着就思想不动,我们追求实事求是,但在实事求是上面能否灵活多变。

那些岗位总是感觉是机器,不会思考的动物,总觉得按流程操作就行,其实在某些时候是会出错的。

我这啰嗦半天,就不讲了,再说魏晋南北朝郦道元的大一统思想为何破灭?以及他写的水经注有何贡献?请看如下解说:

一,魏晋南北朝郦道元的大一统思想为何破灭?

(1)大一统思想是什么?

杨先生指出:'大一统'的思想,三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凝聚力,这种力量的渊泉,不是狭隘的民族观念,而是内容丰富,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各种要素在内的实体,而文化的要素更占有重要地位。'华夏文明'照耀在天地间,使我国人民具有自豪感与自信心,因而是无比的精神力量。

更何况现在,我们正面临七国集团的施压,侵犯我国边防领地,是有边防战士人员,一直在抵制他们的入侵。

有现在的和平,是他们在边防抵制着,危险是他们一群可爱的人抵制着,才能守着这片天空这片地的祥和。

而作为56民族的我们更要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做边防战士的后背,不要让他们分心,担心国内的安全,让他们一心抵制外敌的侵犯,不管是不是当兵的战士,我们56个民族也是战士,急是民也是兵,更要团结一心,守护这片天这片地。

不要让外来入侵者打破这和平与祥和。只有国家强大,我们人民群众才能走哪都不怕,如果国家不强大,不管你是出去旅游,还是工作,或是学习都会受到其他人的欺负。只有国家强大,我们人民走哪都不怕,国家有难,我们56个民族更要团结抵抗外来的入侵者。

(2)郦道元的思想为何破灭呢?

拓跋秦挥军南下,势如破竹,直抵长江北岸,这是不久以前的事情,郦道元当然知道。现在,胸怀大志的元宏亲政,正在从各方面进行准备,决心要实施他入侵南朝,统一全国的大业。

在挥师南下以前,为了巩固北方的防务,因而于太和十八年亲自出巡六镇,直到阴山一带。这一次边疆巡行,郦道元就是随行人员之一,当时他年齿甚幼,官秩很低,但却能入选为随行人员,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郦氏家族所受到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郦道元的才华意气深得拓跋朝廷的赏识。所有这一切,郦道元当然心领神会。他显然希望,两个世纪的南北分裂,将由元宏这位英明的国君来结束,两汉以来的大一统国家又将出现。

王玄谟在这年七月攻入稿傲,十月就败退,而且败得十分狼狈,魏主渡河,众号百万,鞠鼓之声,震动天地。玄谟惧,退走,魏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

这年十二月,拓跋焘士军终于到达瓜步 与南朝首都隔江相望,以致“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王公以下子弟皆从役。"这年十一月,拓跋焘在进攻彭城(今徐州)时,曾派他的尚书李孝伯到南门见刘宋沛郡太守张畅,李孝伯问张畅:“王玄谟亦常才耳,南国何意作如此任使,以致奔败,自入此境七百余里,主人竟不能一相拒逆。”①被北魏不齿的王玄谟,在郦道元笔下,却加上南朝年号,把他写得象一位英雄。

郦道元在北魏入 宦之时, 刘宋被萧齐篡夺已有十年左右。而元宏开始南进之时,又正是南齐东昏侯登位之年,这个在当太子时就”不好学,唯嬉戏无度”的顽劣少年,在即位以后,又”不与朝士相接,专亲信宦官及左右御刀、应敕等”,②是个十足的昏庸小人。

这个君臣腐败,篡夺频仍的南朝,为郦氏所不齿,当然毫无疑问。但元宏死后,北魏形势陡变,而萧齐随即为萧梁所篡夺,萧梁篡位后五年,北魏就遇到淮水战役的惨败。从此,年复一年,岁月迁延,南朝固然不足成大器,北朝却也一蹶不振,郦道元完全明白,在祖国大一统的事业上,南北两朝都已无所作为。

北朝既已无力征服南朝,南北对峙的局面,在他有生之年,已经成为定局。郦道元他想实现南北统一的局面,拍是死后都无法实现,他把全部的精力留在著作《水经注》上面。

我们祖辈都希望南北统一,但活在现在的我们,我们更要团结一致对抗外敌。

我们历史前辈留下的东西要继续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但在我们在外面旅游遇到困难,国家不留余地的去把我们华夏民族子民打捞回来。我们更要团结一心,要让边防战士们知道,国家有难,不仅有你们守护,还有五十多个民族的人一守护。要让边防战士安心备战,我们做到不给他们添乱,不允许外敌入侵。让边防战士们安心作战。

二,他写的《水经注》有何贡献?

地理学

(一)自然地理学

《水经注》当然是一部包罗宏富的著作,现在有许多学科都利用它进行各种研究;不同专业的学者,都对它发生兴趣,从它那里挖掘自己需要的资料。但是从此*载的主要内容来说,它毕竟是一部地理著作。它的主要贡献,首先也在地理学方面。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门类,让我们首先看一看《水经注》对于自然地理学的贡献。

顾名思义,《水经注》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河流,因此,它在自然地理学上的贡献,首先在河流水文方面。

《唐六典》卷七,工部、水部郎中注云:"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六,江河在焉。郦善长注《水经》,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所以,单单从数量上说,此*载的河流就达一千多条。对于这一千多条河流,《水经注》大都记载了它们的发源、流程与归宿。这些记载,都能紧紧地扣住这些河流的自然地理特点,绝不是千篇一律。以清水(今卫河)、沁水(今沁河)、淇水(今淇河)三条河流为例,它们都是发源于太行山南麓或西麓的一般小河。

《水经注》把它们编入卷九。对于这种同一地区的一般河流,注文仍能很清楚地描述出它们的不同上源。

卷九《清水》经”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注中,注文描写了清水的上源:黑山在(修武)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水上承诸赋散泉,积以成川。

这说明清水是以太行山南麓的一些陂池和泉水为水源的河流,其源地很可能是山麓的一块地下水丰富的小盆地。卷九《沁水》经沁水出上党涅县谒戾山”注中,注文描写了沁水的上源:沁水即涅水也,或言出穀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这段注文清楚他说明,沁水的上源大概是太行山西麓一片比较宽广的冲积扇,因此,河流的上源拥有许多支流。

卷九《淇水》经"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注中,注文描写了淇水的上源:《山海经》曰:淇水出沮山,水出山侧,颓波注,冲激横山。

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骡可,交积隍涧,倾澜港荡,势同雷转,激水散氛,暖若雾合。

从注文中可见,淇水的发源与清水、沁水都不同。淇水的源地地形复杂,其水源由瀑布急流形成。从上述三条并不出名的河流的发源地的描述中,可见郦道元对于河流发源地的研究,是十分认真的。这对我们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和现代河流水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经注》记载了各种河流从源地开始的整个流程中,沿途的河床宽度、滩濑、瀑布、急流等情况,其中有的描述得非常细致。例如卷三十二《江水》经"岷山在蜀郡氏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注中,对岷江上游各河段的河床宽度的描述。注云。

两山相对,其形如阀,谓之天彭门,亦日天彭阀,江水自此已上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这是作者描述的岷江最上游的情况。接着,注文就从天彭阙按流程逐段进行描述。

注文续云: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氏道县北,??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梢大矣。

在上述注文中,岷江自上游发源起,每个河段的长度和宽度都写得清楚明白,以这样的古代自然地理资料,与现代情况作比较,则这一河段在历史上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指掌了。

在河流流程中,峡谷和滩濑等,都是河川自然地理的重要研究对象。《水经注》在这方面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不仅是重要的峡谷,如黄河的孟门、龙门、三门诸峡,洛水的伊阙,长江的三峡,珠江(卷三十七《浪水注》)的高要峡,湘江的空冷峡等,注文中都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即使并不出名的峡谷,作者也不曾疏忽,全*载的峡谷将近三百处之多。此外,在河川自然地理的研究中,滩濑对于研究河床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水经注》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大量资料,仅仅在卷四十《渐江水注》一篇之中,就提到滩懒六十余处。

瀑布在河川自然地理研究中也有重要价值,它不仅是河床岩石构造和岩性变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河流溯源侵蚀的显著标志。《水经注》在这方面提供的资料尤为丰富。

虽然,形成瀑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火山爆发引起的熔岩堰塞,地震引起的岩石崩塌,滑坡,以及冰川作用形成的悬岩等,都可以造成瀑布现象。

但是,多数巨大的瀑布,都是由于河流的溯源侵蚀而形成。在河流溯源侵蚀的过程中,由于遇到坚硬的岩层而造成落差,因此就生成瀑布。为此,我们通过古今瀑布的位置移动,就可以计算出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水经注》全书共记载了瀑布六十多处,不仅地理位置准确,还记载了其中不少瀑布的高度。因此,利用此*载的瀑布位置,经过同今天的瀑布位置的对照,往往可以精确地算出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曾根据《水经注》记载的孟门瀑布(今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位置对比,计算的结果是,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起到唐元和八年(813年)之间的二百八十六年中,瀑布每年平均退缩五点一米;从唐元和八年到现在的一千一百多年中,瀑布每年平均退缩三点三米。

①在河床中形成瀑布的这种坚硬岩层,地貌学上称为造瀑层。

有时候,在同一区位上,造瀑层漫长延伸,于是就造成通过造瀑层的许多河流,在同一区位上都出现瀑布,形成一条跨越若干条河流的瀑布线。

以美国东部为例,从阿巴拉契亚山(Appalachian Mts.)发源东流入大西洋的许多小河,如康涅狄格河(Connecticut R.)、哈得 孙 河( Hadson R.)、特拉华 河(DelawareR.)、萨斯奎哈纳河(Susguehanna R.)、波托马克河( Potomac R.)、詹 姆斯 河(Jamess R.)等,它们发源后东流,由于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南北伸展着一条坚硬的造瀑层,因此,上述每条河流,都在大体相同的区位上出现瀑布。

当欧州人开始向新大陆移民之初,这条瀑布线曾经为那些最早的移民提供了动力资源,许多工厂和作坊,纷纷在这条瀑布线上开设起来,形成了这一带的早期繁荣。

像这佯一类由于造瀑层延伸而形成瀑布线的情况,《水经注》中也常有记载。例如卷十七《渭水》经”又东过冀县北"注中,就记载了一条与渭水支流略阳川水平行的造瀑层,这条造瀑层使注入略阳川水的几条支流,在同一区位上形成了瀑布线。

注云:(略阳)川水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渭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

上面这段注文中的“飞清”词,就是指的瀑布,由于造瀑层的东西横亘,使白杨泉、蒲谷水、蒲谷西川、龙尾溪水等四条河流,在同一区位上都出现瀑布。

这样的造瀑层和瀑布线,也出现于西汉水(今嘉陵江上游),卷二十《漾水》经"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注云:西汉水又西南流,??右得高望谷寸,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飞波南入西汉水。

这段注文中的“飞波”一词,同样也指瀑布。这条瀑布线是东北、西南走向的,使高望谷水、西溪水、黄花谷水等三条河流,在同一区位上出现瀑布。

除了上述在河流流程中对于峡谷、滩濑和瀑布的记载以外,《水经注》对于河流尾闾即沿海平原的地理概况,也有细致的描写。

卷五《河水》经”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注中关于黄河尾闾马常一带的描述即是其例。注云:又东北为马常坑,坑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细流。

上文写的马常,是河口三角洲的一片季节性积水洼地。在黄河洪水期时候,这片洼地成为一片茫茫大湖,与海直接沟通。但到了黄河的枯水季,就成为一片"微涓细流”的河口沼泽。

《水经注》的描述 真是十分逼真,《水经注》对于河流的记载,除了上述有关河流的地貌现象外,在河流水文方面,诸如河流的含沙量、水位、流速、冰期等重要的水文要素,也多有详细的记载。

以黄河为例,黄河河水的含沙量是世界罕见的,在这方面,《水经注》有一项著名的记录。即卷一《河水》经”出其东北陬"注中提出的:“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

对于河流的水位,《水经注》记下了不少河流的枯水位、一般水位和洪水位。例如在卷五《河水》经”又东北过黎阳县南"注中,就记下了黄河下游的支流白鹿渊水的一般水位和洪水位的差距。

注云: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淳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

对于我国北方河流的冰期,《水经注》也常有记载。卷一《河水》经"出其东北陬"注中记载黄河"寒则冰厚数丈”,这就是冰层的厚度。又卷五《河水》经”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注中记载了黄河中可以采冰的几个河段:“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

上述三个河段中在夏历十二月的采冰,规模甚大,据郦注所记:“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有冰井”。这是朝廷用以贮藏的采凿。对于说明这个河段的冰层厚度和积蓄量,也很有意义。

除了河流以外,《水经注》还记载了许多湖泊,总数超过五百处。这中间有大量的淡水湖,如洞庭湖、彭蠢(今鄱阳湖)、太湖以及如今已经湮废的北方大湖,如巨野泽(在今山东省境内)、圃田泽(在今河南省境内)等等。

也有许多咸水湖,如蒲昌海(今罗布泊)、居延海等等。《水经注》记载的湖泊,在湖泊地貌和湖泊水文等方面,都提供了许多资料。例如,湖泊形成以后,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中,总是不断淤浅,甚至全部湮废。

这个过程,在自然地理学上称为湖泊的沼泽化现象, 《水经注》在这方面的记载称得上相当详细。卷二十二《渠》经"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注中,清楚地描述了圃田泽的湮废过程。

注云:(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中有沙冈,上下二十四浦,津流径通,渊潭相接,各有名焉:有大渐、小渐、大灰、小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赫、禹中、羊圈、大鸽、小鹄、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浦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

圃田泽原来是个中原大湖,在《诗经》己见记裁 但是由于湖泊的沼泽化现象,到了北魏,这个大湖已经分成二十四个小湖。注文所说的“中有沙冈”,“沙冈”就是沼泽化的产物。

湖泊的这种由大到小,由整体到分散的过程,具体他说明了圃田泽的湮废经历。《水经注》在这方面的翔实记载,为后世研究湖泊沼泽化的过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数据。

上述河流和湖泊,在自然地理学中统称地表水,除了地表水以外,《水经注》也记载了许多有关地下水的资料,主要是泉和井。全*载了泉水二百多处,温泉三十八处。在温度没有计量标准的古代,郦道元用“冬温夏冷”、"冬夏常温“、“炎热”、“沸涌”、“可■鸡豚"等级别.来记载不同温泉的水温。

《水经注》记载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井,并且记及了它们的深度。前面已经提及,如卷二《河水注》所记的疏勒城井,“深一十五丈”。卷四《河水注》所记的虎牢城井,“深四十丈”。均是其例。这对我们了解古代各地的地下水位,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如上所述,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各种记载,当然是这部以河流为主的地理书在自然地理学方面的描述重点。但此外有关一般自然地理学上的问题,全书也拥有许多资料。其中,对于喀斯特地貌的记载和描述,就是很重要的方面。

卷三十一《涢水》经“涢水出蔡阳县"注云:(大洪)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许仞。入石门,又得钟乳穴,穴上素崖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出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

这段注文所描述的石灰岩溶洞是非常真切的。我同历史上后来出了一位描述喀斯特地貌的著名旅行家,就是明朝的徐霞客。他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当然比郦道元更胜一筹。这中间,徐霞客有机会深入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西南地区亲自考察,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郦道元的著作毕竟要比《徐霞客游记》早整整十一个世纪。

在自然地理学方面,《水经注》还拥有大量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的资料。这对研究历史时期我国各地动植物的分布及其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全*载的植物品种多达一百四十余种,而且在地理分布方面也记载得相当清楚。包括在我国占最大优势的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并涉及西北干燥地区的草原和荒漠植被。

卷二《河水》经"其一源出于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注中记载了今新疆罗布泊一带的荒漠植被,注文说:“土地沙卤少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怪柳,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直到今天,这项记载对于该地区仍是十分逼真的。

《水经注》还记载了我国南方以及今中南半岛地区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中记载了古代林邑国(今柬埔寨一带)的热带森林,注云:"林棘荒蔓,榛梗冥郁,藤盘笙秀,参错际天”。

卷三十七《叶榆河》经"过交趾■泠县北,分为五水,络交趾郡中,至南界复合为三水,东入海“注中,记载了古代交趾(今越南北部)的热带森林景观。注文说:“林深巨数,犀象所聚"。

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庄中记载的九真郡成罐(今越南荣市以北地区)的原始生物景观 更力生动翔实 注云."《林邑记》曰:外越纪粟,望都纪粟。出浦阳,渡便州,至典由,渡故县。至成權。

咸權属九真,咸權已南,獐麂满冈,鸣咆命畴,警啸聒野.孔雀飞翔,蔽日笼山"。真把热带的自然景观,写得维妙维肖。

天然植物按照南北气候条件的不同,在地理分布上出现这种南北递变的规律性,这在自然地理学上称为纬度地带性现象,除此以外,由于地形高度不同,植物从低处到高处,其分布也同样存在规律性的差异,在自然地理学上称为垂直地带性现象。这种现象也同佯为《水经注》所记载。

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伉,东入于海“注中记载的秦望山 ”就是其中一例, 注云:“自平地取山顶七里,悬险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

《水经注》记载了我国的许多古代动物,而且地区明确。其中有的动物在地理分布上如今已有很大变化,也有些动物则已在我国境内绝迹,所以郦注的记载对于研究动物地理和古今动物地理分布的变迁很有裨益。

卷二十八《沔水》经"又东过中庐县东,维水自房陵县维山东流庄之“注中记载的"水虎",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注云:沔水又南与疎水合,水出中庐县西南,东流至县北界,东人沔水,谓之疎口也。

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郯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

便*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按《山海经·中山经》:“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日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清郝懿行案:"《刀剑录》云:汉章帝建初八年,铸一金剑,令投伊水中,以厌人膝之怪。??《荆州记》云:陵水中有物,如马甲,如鳞鲤,不可入。

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膝头如虎掌爪,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人。或曰,生得者取其鼻厌,可小小便,名为水卢”。

郦道元记载这种“水虎",其地理位置在今汉水襄阳与宜城之间的河段中,注文中的疎口,当在今小河镇附近。这个地区南北朝时代属南朝所有,郦道元足迹所不能到。

他的记载,分明是引的《荆州记》,其中如"水虎"、“水卢"、"可小小使"、"可小小便","皇厌"、"鼻厌”等,都是传钞之误。其所记载的动物,显然就是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记 载 之中,除了“便*人”一语不符事实外,其余各项,说的都是扬子鳄无疑。我在拙作《读水经注札记》①中曾经指出:“扬子鳄虽然是食肉爬虫类动物,但并不是猛兽,平日只吃鱼、蛙、鼠等小动物,不像马来鳄那样凶猛,吞食大动物甚至人。注文中说‘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人'。

可能是因为小儿在沙滩上弄戏它,不慎落水中,使它得到*人的罪名”。

如上所述,在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伊水中还有许多扬子鳄。但到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伊水注》中,已经没有记及这种动物。而南边的汉水中却还存在,时至今日,《沔水注》中记及的襄阳、宜城一带,这种动物也已绝迹。

今天,扬子鳄分布最多的地区,是安徽省的清大江流域和江苏、浙江二省间的太湖流域。我们把《刀剑录》、《荆州记》、《水经注》等几种文献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到在过去两千多年时间里,扬子鳄的分布地区逐渐向东南缩小,不仅地区缩小,数量也大大减少。这就是我们今天必须对这种动物进行保护的原因。

卷三十七《浪水》经”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注中,注文又记载了另外一种动物。注云:建安中,吴遣步鹭为交州,骂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電電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米,不可胜记。

这里的“鼋鼍鲜鳄”一语,“鼍”就是扬子鳄。《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孔颖达疏:“鼍如蜥蜴,长六七尺”。古人用其皮制鼓,所以称为“鼍鼓”。

步骘是淮阴入,曾服官于吴,所以长江流域的鼍,也就是《沔水注》的“水虎”,他一定是见过的。初到南方,在珠江流域骤然见到形状似鼍而身躯比鼍大得多的鳄,或许就不能分辨清楚,所以笼统地称该地有“鼋鼍鲜鳄”。

其实,西晋的张华在其《博物志》卷九中曾清楚地指出:“南海有鳄鱼,状似鼍"。说明鼍与鳄,只是形状相似,并非一种动物。步骘不及见到张华的书,所以他的说法就比较含糊。

步骘所说的鳄,显然就是马来鳄(Crocodilus porosus)。直到唐朝韩愈在潮州当刺史时,这种动物还很多。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所以韩愈特地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要这种动物:"其率丑类,南徙于海。”现在,《浪水注》记载的马来鳄早已在广东沿海绝迹。从全世界来说,也已经成为一种珍稀动物了。

《水经注》在自然地理学方面提供的资料是丰富多采的,给我们今天研究自然地理学,特别是历史自然地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人文地理学

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中,《水经注》的贡献首先在经济地理学方面。而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的资料.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水经注》主要是一部记载河流的地理书,所以它有大量的篇幅涉及农田水利。

在现代经济地理学中,这些都是属于农业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水经注》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不胜枚举。其中灌溉效益显著的如郑渠、都安大堰、车箱渠、白起渠、马仁陂、芍陂、长湖等等均已见前述。

《水经注》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完整而详尽,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和水利史等,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在前面论述郦道元入定胜天的思想以及《水经注金石录》中有关水利碑碣部分,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在《水经注》有关农业地理的记载中,相当详细地列述了汉代在今新疆地区所经营的屯田。例如,卷二《河水》经”其一源出于闻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注云:”(敦夢之水】又西南流,迳连城别注,裂以为田。

桑弘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按桑弘羊(前152-前80年)在汉武帝时代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在桓宽编撰的《盐铁论》一书中,主要就是他在汉昭帝元始六年(81年)的一次全国性的盐铁会议中的发言。

他早一位杰出的农业家和经济学家,他建议屯田的地区,即今新疆的焉耆、库尔勒、尉犁一带,其真知灼见,令人叹服。郦注在这条经文下记载的这个地区的汉代屯田,有伊循城屯田、楼兰屯田、莎车屯田、轮台屯田、渠犁屯田等等。

并且记载了前已叙述的索励在这里兴修水利,屯田积粟的故事。”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这其实就是桑弘羊的思想。

此外,《水经注》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中,还包括各地耕作制度的资料。

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云: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

这里:注文把林邑国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包括耕作、作物品种和收获季节月令等,都记得清楚明白,所以资料是很有价值的。

在郦道元的时代,工业还处于很落后的手工业阶段,分布不多,规模不大。但尽管如此,《水经注》记载的工业地理资料,内容仍然相当完整。从手工业的部门说,全*载的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纸、食品等,可称门类完备。在郦道元的时代,各种矿物在工业中已具有重要地位。

《水经注》记载了能源矿物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物中的金、银、铜、铁、锡、汞,非金属矿物中的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对于它们的地理分布和用途等方面,都有介绍。下面举一个关于石油的例子。

卷三《河水》经”又南过上郡高奴县东"注云:故言高奴县有水,肥可■,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称酒泉廷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答,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確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具有水也。

这项材料记载了今陕北和河西走廊等地的石油分布情况,并描述了这种矿物的性状和当时的用途。除了石油以外,其他如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注中记载的蜀中天然气,卷三十八《湘水》经”又东北过泉陵县西"注中记载萌渚岭锡矿等,也都是较有价值的资料。

《水经注》记载了许多地区的冶金工业。其中卷二《河水》经"其一源出于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注中记载的今新疆地区的一处冶金工业,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注云: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田 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这项记载不仅叙述了冶金工业的原料和燃料地,并且还记载了产品的市场,是一项完整的工业地理资料。

《水经注》虽然是一部六世纪初期的古代地理著作,但书内却已经有了机器制造和应用的记载。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云:穀水又迳白超垒南,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彀水为水冶,遗迹尚存。

在这段注文里,值得注意的就是水冶,水冶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机器。据元王祯《农书》,水冶即水排,后汉杜诗始作。

①《后汉书·杜诗传》注云:"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三国志·魏书·韩暨传》①《农书》卷十九。

以为水排始于韩暨。所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所以这是一种利用水力鼓风进行冶铸的机器。魏晋时代在穀水上使用的这种水冶,到北魏时虽然已仅存遗迹,但郦道元仍然把它写入注文。郦道元没有料到在他死后不过十几年,高隆之在漳水支流恒水流域又造起这种机器。

据《北齐书》及《北史》两书的《高降之传》并记:以漳水近于帝城,起长堤以防沉溢之患,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治碾皑,并有利于时。“这里的"碾皑",即是与上述“水冶”相似的一种利用水力的机器,“水冶”用以鼓风。

“碾皑”顾名思义,或许是用于研磨。高隆之服官于北魏,后来又入仕于东魏和北齐。从"漳水近于帝城"一语中,可见“碾皑”是东魏都邺以后的事,其事当在元象元年(538年)以后。

从"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一语中,可知他修造碾皑当在邺都城边的桓水之上。明嘉靖《彰德府志》卷一(宁波天一阁藏)安阳县水冶条,肯定了恒水上的这种水冶:“周围四十步,在县西四十里。《旧经》曰:后魏时引水鼓炉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监造,深一尺,阔一步。”

《彰德府志》所说的“后魏"恐怕是“东魏”之误,因为后魏都城在洛阳,东魏才迁到邺城来。可惜郦道元来不及看到高隆之的这种创造,否则,《水经·恒水注》中一定能留下详细的记载。

在所有手工业部门中,记载最多的是制盐工业。在古代,盐是国计民生中的头等大事,这可能就是郦注特别重视的原因。郦注记载的制盐工业,包括海盐、池盐、井盐、岩盐等。其地域范围东起沿海,西及域外。

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中记载了域外地区,即古代印度河上源一带的岩盐。注云: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氏、天竺至伽那调御,皆仰此盐。

这段注文把这个地区岩盐分布的地理位置、采掘方法和运销范围都记得十分清楚。

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注中,记载了南浦侨县和胸忍县两地的井盐采制工业。注云:(汤溪水)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繳。

故因名之曰織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导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水人相得乃佳矣。

这里,注文把产区位置,盐井数量,产品性状,供销范围以及用天然气作燃料和制作过程,都作了记载。

卷六《涑水》经”又西南过安邑县西”注中,记载了古代中原地区最重要的盐池即安邑盐池的制盐情况。

注云:《地理志》曰:盐池在安邑西南。许慎谓之鹽。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吕忱曰:夙沙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调之鹽。

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淳,潭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惟山水暴至,雨澍潢潦奔佚,则盐池用耗。故公私共喝水径,防其淫滥,谓之盐水,亦谓之喝水。《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也。

这里,注文不仅记载了盐池的自然概况和制盐过程,并且还把《汉书·地理志》和《说文解字》等记载的汉代盐池与北魏当代的盐池,在面积大小等方面作了对比,这样的资料,当然是珍贵的。

对于沿海盐场的分布和采制情况,《水经注》记载得更为普遍。例如卷九《淇水》经”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注中记载了渤海沿岸高城县和漂榆一带的盐场。

注云:清河又东迳漂榆邑故城南,俗谓之角飞城。《赵记》云: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即城异名矣。《魏土地记》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成煮海水,借盐为业,即此城也。

《水经注》记载的盐矿和盐场多达二十余处,以上仅仅是略举数例而已。《水经注》在交通运输地理方面,也有大量记载。首先当然是水运,全*载的河渠水道,绝大部分涉及航运。

在前面自然地理学部分所提及的峡谷、滩濑等,常被作为航运的条件加以评价。例如卷四《河水》经“东过砥柱间"注中,记载了黄河自砥柱山以下:"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卷三十九《耒水》经”耒水出桂阳郴县南山”注中,记载了耒水自汝城县以下三十里中有十四濑:"溶流奔急,竹节相次,亦为行旅■涉之艰难也。

”卷四十《渐江水》经"渐江水出三天子都"注中记及浙江的航行:"浙江又东迳寿昌县南,自建德至此八十里中,有十二濑,濑皆峻险,行旅所难。

"此外,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也常常与航行条件同时提出,例如卷二十五《泗水》经”又东南过吕县南"注云:“泗水又东南流,丁溪水注之,溪水上承泗水于吕县,东南流,北带广口,山高而注于泗川。

泗水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从此溪。即陆机《行思赋》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之积沙者也。”全书中像这样一类的记载,是很多的。

对于天然河流的航行,当然是全书十分关心的问题。例如卷三十五《江水》经"鄂县北”注中记载了当时长江中游的航行,已经出现了“载坐直之士三千人”的大型船舶。

卷五《河水》经”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注中,记载了"魏尚书仆射杜能,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说明黄河中游在三国时代曾经作过航行大型船舶的尝试。当然,尝试没有成功。

郦注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覆于陶河”。《三国志·魏书·杜幾传》说:“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这里的陶河,也就是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以南。

《水经注》也记载了许多运河,其中特别具有价值的是卷八《济水》经"又东南过徐县北”注中记载的古代黄淮间的运河。注云: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得天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

上文叙述的是一种传说,但却说明了相当重要的问题。徐偃王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其时约在西周穆王之世 时当西周中叶 其时估计在公元前十世纪之初。

所谓”沟通陈、蔡之间”,正是古代黄淮之间鸿沟水系。这种传说反映了这样一种事实,即黄、淮之间所存在的沟通这两个水系的河道,比这个地区见诸历史记载的运河开凿可能还要早四、五个世纪。

尽管《水经注》的内容以河川为主,但郦道元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记载并不忽视陆路。全*载了各种类型的道路,有国际上的交通要道,如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中的葱岭、天竺道:“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 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

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蹑悬短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又同卷同条经文下的林杨、金陈道:"竺枝《扶南记》曰: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

此外如卷三《河水》经"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注中记载的麻浑出鸡鹿塞道,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中记载的彭龙、区粟通逵和扶南、林邑步道等,也都是我国古代与域外交通的国际道路。

至于国内的著名陆道也无不收入,例如卷四《河水》经”又南至华阴潼关,渭水从西来注之"注中记载的函谷关道:"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卷二十七《沔水》经”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注中记载的通关势,是一条沟通关中与汉中之间的重要道路。

注云:婿水南历增乡溪,出山东南流,迳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山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

《水经注》也记载了许多险要的道路,例如卷二十七《沔水》经"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注中描述的秦、蜀间的栈道。注云:(褒)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 ,历故栈道下谷,俗谓于梁无柱也。

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毁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大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注文还描述了我国西南多山地区的十分险峻的山道。卷三十六《若水》经”又东北至键为朱提县西,为沪江水"注云:(朱提)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幸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故袁休明《巴蜀志》云:高山嗟峨,岩石磊落,倾侧萦迴,下临峭壑,行者扳缘,牵援绳索,三蜀之人 ,及南中诸郡以为至险。

在同一条经文之下,还描述了从来提到焚道之间水陆交通的艰难。注云:自朱提至焚道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羊官水,至险难,三津之阻,行者苦之。

故俗为之语曰: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拢,气与天通,看都■批,住柱呼伊,■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颊坂,其艰险如此也。

这里所说的"■降贾子,左担七里”,这样的道路,古代称为左担道。

■降是当时的建宁郡治,约在今云南省曲靖县附近。从■降到那里去的商贩,由于山道险窄,有时在连续七里的行程中,只能用左肩挑担,不得换肩,其险峻可以想见。

由于大量的水陆道路在注文中出现,这就必然要牵涉到水陆道路的交错地点,于是注文中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桥梁和津渡。全*载的桥梁、津渡近二百处。

《水经注》记载的桥梁,包括石拱桥、木桥、木石混合桥、索桥、浮桥等等,其中有的桥梁十分宏大,例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长安县北"注中记载的秦渭桥。

注云: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此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二梁。

'南北三百八十步”。按秦制一步为六尺(一尺合今23.1厘米),周制一尺约为二十一厘米,汉制一尺约为二十三厘米则全长约合今五百米。即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座大桥。

记载中还有一些建筑讲究的石拱桥,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中的旅人桥即是其例,注(旅人)桥去洛阳宫六、七里,下圆以通水,可受大舫过也。

“可受大舫过也",说明这是一座净空很大的石拱桥。于此也可见古代桥梁建筑的技术风格于一斑。

在《水经注》记载的津渡之中,有不少历史上著名渡口。例如卷四《河水》经”又东过河东北屈县西"注中的孟门津和采桑津,卷五《河水》经”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往之"注中的孟津,卷十《浊漳水》经”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注中的薄落津,卷二十二《渠》经"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注中的官渡,卷三十二《施水》经”施水亦从广阳乡肥水别,东南入于湖“注中的逍遥津等等。像官渡和逍遥津,在历史上都曾发生过著名的战役。

在《水经注》全*载的津渡中,也记及一处海渡,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王氏《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与交州俱开,皆汉武帝所置。

大海中南极之外,对合浦徐闻县。??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日一夜而至。

上文所记的徐闻、朱崖渡,即今日的琼州海峡,朱崖州就是海南岛。

农业地理、工业地理和交通运输业地理,是经济地理学最主要的三个分支,从以上所列举的《水经注》在这些方面的大量记载中,可见《水经注》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中的丰富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学,郦注确实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经济地理学以外,人文地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学科是城市地理学。

《水经注》在这方面的记载也称得上丰富多采。全*载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二千八百余座,古都一百八十余座。

其中对某些古都的记载特别详细,例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长安县北”注中记载的秦、汉故都长安,举凡城门、城郭、街衢、宫殿、园苑等,无不一一记载。

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中记载的洛阳,是郦道元目击的北魏当代的首都,他竟用七千多字的篇幅,详细地描述了这座都城。

在全部《水经》的每一句经文以后,这是最长一篇注文。此外,如卷十二《■水》经”■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注中记载的平城,是北魏的旧都,描述也非常详细。

又如卷十《浊漳水》经"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注中记载了所谓五都:"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

“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注中记载了所谓三都:“洛水又南迳新都县,蜀有三都,谓成 都、广 都,此 其一焉。"所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历史城市地理资料。

《水经注》不仅记载了国内的城市,并且还记载了部分国外城市。例如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中,记载了许多今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代国都,如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其中有的都城具有很大的规模。

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中,记载了古代林邑国的重要都城,包括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均位于今越南中部沿海地带,注文把这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城恒建筑 城市规模等描述得细致无遗。

郦道元对这两个域外城市的长篇记载,是从《林邑记》抄录的,现在《林邑记》早已亡佚,因此,《水经注》的记载,已经成为孤本,是今天我们研究这两个中南半岛古代城市的唯一文字资料,所以极为宝贵。

除了古都、城邑等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十类,《水经注》也有大量记载,总数约有一千处。

这些当然都是较小的聚落,其中有不少现在已经消失,但是它们在我们的某些研究工作中,有时能起很大的作用,作为历史聚落地理研究的对象,这些古代聚落, 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与民族地理方面,《水经注》也有不少重要的资料。郦道元的时代,正是国家战乱,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水经注》反映了许多当时人口迁徙的情况。

卷三十五《江水》经"湘水从南来注之”注云:"(涂水)西北流经汝南侨郡故城南,咸和中,寇难南逼,户口南渡,因置斯郡,治于涂口”。这段注文,实际上就是我提出的"地理大交流"的过程。

东晋咸和(326-334年)确实是”地理大交流”的全盛时代,南迁的汉人,常常在南方建立与他们原籍同名的郡县,这就是这一时期侨郡、县大量出现的原因,注文所说的汝南侨郡即是其中之一。

汝南郡治原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辖境在今河南省境内的颍河与淮河之间,则当时在涂口(今武昌西南的长江南岸)建立的汝南侨郡,其居民主要来自今河南上蔡一带。

《水经注》提供了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注文中记及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犬戎、羯、于越、骆越、五溪蛮、三苗、马流、雕题、文狼等,不胜枚举。

《水经注》不仅记载了他们的分布和活动,有时还记载了他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包括他们与汉族之间的关系,这些也都是非常可贵的资料。

在人文地理学各分支中,《水经注》的记载还涉及大量军事地理资料,这中间的一个方面,早把曾经在战场起过重要作用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如河川、山岳、关隘、桥梁、津渡、道路、聚落、仓库等,在军事上进行评价。

例如卷二十《漾水》经”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注中描述的剑阁。注云:(清水)又东南迳小剑戍北,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张载《铭》曰:一人守险,万夫趑趄,信然。故李特至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不奴才也。

又如卷三《河水》经”屈从县北东流"注中描述的高阙。注云:《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寒 ,山下有长城,连山刺天。

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焉。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戌,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除了上述对这些地理事物从军事上作评价以外,《水经注》有关军事地理记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描述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前面已经提及,《水经注》记载了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战争。

对于有些战役,注文描述得十分详细。而且常常与战场的山川地形相联系,所以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卷十七《渭水》经"又东过陈仓县西”注中,记裁了诸莫言对陈合城的进攻和失利过程。

注云:(陈仓)县有陈仓山,??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亮使昭乡人靳祥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亮不利而还。

在明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战场上斗智的故事,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无疑胜过司马。《水经注》中也记载了多次诸葛与司马的战争,诸葛其实常常失利。所以我在拙著《读水经注札记之四》中指出:"从《水经注》的记载评论此二人,司马或许高诸葛一筹。说得稳妥一点,也只是棋逢敌手。”

例如在上述注文记载的陈仓城战役中,魏方实际上也是司马懿指挥的。由于陈仓城建立在形势险要的陈仓山上,守御甚为有利,诸葛亮以数十倍的兵力,使用了云梯、冲车等当时的先进武器,并且挖掘了地道,但仍然无法攻下这座城堡。

对于蜀方进攻所以失利的原因,注文中引用诸葛亮致其兄弟诸葛瑾的信中说:“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诸葛亮的这话,其实就是军事地理的分析,看来是正确的。

卷三十四《江水》经”又东迳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注,记载了一次发生于长江三峡地区蜀刘备与呈陆逊之间的战役,也描写得有声有色。

注云:江水又东迳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这段记载把发生于这个险要地区的敌我双方的殊死战斗,写得淋漓尽致。败者固然施尽一切阻敌的自保的手段,如“烧铠断道”,"逾山越险”,而胜者也尽其一切可能,"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

战斗的激烈,宛如亲睹。而整段战役的记载又和石门滩北岸的这种险峻万状的山川形势紧密结合, 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军事地理资料。

最后,在现代人文地理学领域中,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一千四百多年前写成的《水经注》,却已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旅游地理的资料。前面已经论述了关于郦道元的“中国的自然之爱”。

他在注文中对祖国各地的河山风景,作了大量生动的描写。此外,他又对各地的名胜古迹,宫殿楼阁,祠庙寺院,塔台园苑等,作了详尽的记载。所以《水经注》不仅是我国古代游记的典范,而且在开发现代旅游资源,复原古代名胜古迹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地名学

地名学是一门研究地名的学科,它研究地名的形成、发展和变迁,以及地方命名的原则和得名的渊源。在我国,早在西汉成书的《穀梁传》①中,就提出了为后世广泛使用的地方命名原则之

一:"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这就是说,聚落(或城邑)位于山岳以南或河流北岸者,命名为阳,如衡阳、浏阳等;位于山岳以北或河流南岸者,命名为阴,如华阴、淮阴等。另一本成书于先秦而到后汉重加整理的《越绝书》①中,也提出了“因事名之"②的地方命名原则。

例如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中的“秦望山”,注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又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注中的“霸水",注云:“古日滋水矣,秦穆公霸世,更名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所有这些例子,都说明地名研究在我国发韧甚早。

在人类活动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口不多,人的流动性也很小,因此地名是很少的。但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地名也就不断增加。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禹贡》,前面已经介绍,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虚构派地理名著。《禹贡》的虚构在于时代,书中的地名却是实有的,不过全书地名为数很少,不过一百三十处。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比较复杂,其中《五藏山经》的成书,可能早于《禹贡》,但另外的部分如《海内经》和《大荒经》都是秦以后到汉的作品。

所以涉及地名就达一千三百余处。此后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汉书·地理志》,记有地名四千五百多处,但所有这些古地理书,与《水经注》相比,在地名数量上都是望尘莫及。《水经注》记载的各类地名,为数约在二万处上下。

作为一部地理书,拥有如此大量地名,确是前所未有的。《水经注》记载的大量地名,成为后世地名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水经注》是一部以叙述河流为主的地理著作,因此,河流地名是各类地名中数量最大的。前面已经提到《唐六典》所谓《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而《水经注》引其支流一千二百五十二。

但《水经注》记载的河流地名,实际上比《唐六典》大得多,约占全书所载地名的百分之二十。

我们知道,凡是一个地名,往往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例如北京市、昌平县、太行山、永定河,这里的北京、昌平、太行、永定都是专名,而市、县、山、河则是通名。

在《水经注》记载的河流地名中,单单通名就有河、水、江、川、渎、津、溪、涧、沟、流、究等多种。而各种通名,往往有它们的地域习惯。例如“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名,“江”在古代是长江的专名。

这些专名后来都被作为通名使用。所以北方河流多称"河",而南方河流多称"江”。西南山区的河流多称“究”,人工开凿的河流多称“渠”等等。这些都是从《水经注》研究地名学首光必须具备的知识。

上面说到,《水经注》记载的仝部河流 句括干支流在内,总数为一千多条,但全书河流地名的总数竟达四千左右。主要原因是,每一条河流往往①《穀梁传》信公二十八年。

有许多旁名别称,在地名学上称一地多名。《水经注》记载了许多河流的旁名别称,从地名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资料。以黄河为例,这条北方大河,按不同习惯、地区和段落,在《水经注》中就有河水、河、大河、黄河、浊河、逢留河、上河、孟津河等许多不同名称。

当然,黄河是一条全国性的大河,这样的大河有一些旁名别称是难免的。但较小的河流也常常有许多别名,卷二十六《巨洋水》经:“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注中列举了巨洋水的别名:“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胞■,皆一水也”。

像这样一条小河,却也有巨洋水、具水、巨昧、巨蔑、胸■五个名称,河流地名中的一地多名现象,于此可见。

在地名学的研究中,除了一地多名以外,还有一种异地同名的现象,而《水经注》在这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盗料,从河流地名来说,这种现象就叫异河同名。

通过《水经注》进行研究,可知河流地名中最容易发生异河同名现象的是方位词命名的河流。如南水、北水、上河、下河等等。以卷二十《漾水注》一篇为例,在此一篇中,共有冠以方位词"南"的河流二条,冠以方位词“西”的河流六条,冠以方位词“东"和"北”的河流各六条,造成了大量异地同名的现象。

另一种容易造成异河同名现象的是以色泽命名的河流,如黄水、白水、清河、浊河等等。以卷一《河水注》到卷五《河水注》的五篇为例,五篇之中,共有以“黑”为名的河流五条,以“白”为名的河流四条,以“赤"或"丹”为名的河流四条,以“黄”为名的河流三条。

以上所举的一河多名和异河同名现象,只是一地多名和异地同名现象在河流地名中的表现。在其它地名中也是一样。例如,在山岳地名中,同样存在一山多名和异山同名的现象,而泉水地名中也同样存在一泉多名和异泉同名的现象。

《水经注》中众多的地名,为地名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一些地方命名原则,这实际上就是我国早期的地名学研究。

地方命名的原则,直接关系到地名渊源的解释,而传统的中国地名学,主要的内容就是地名解释。我国古籍中最旱涉及地方命名原则, 是上面已经提到的《谷梁传》和《越绝书》等。但上述二书在这方面的阐述都比较简单。

到了《水经注》,对地方命名的原则,就开始全面化和系统化。卷二《河水》经”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注云:应《地理风俗记》曰:敦煌(殿本在此下案云:此当有脱文)、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

张掖,言张国臂掖,以威羌狄。??《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

以上列举的,特别引《汉官》的一段,所说其实就是我国郡名的命名原则。虽然秦按这个原则为郡命名时,郡数只有三十六,而到了汉代,郡国之数就超过一百。

到了南北朝,刘宋的郡国超过三百,萧齐的郡国更超过四百,而郦道元所在的北魏,郡国竟超过六百。数量虽然大为增加,但命名的原则却并无变化。

地方命名的原则当然重要,但是到底还是一个总的原则,不可能代替具体的地名解释。因此,以后的不少地理书,开始负担起解释地名的任务。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解释地名的是《越绝书》和《汉书·地理志》。对于前者,我在拙撰《点校本越绝书序》①中曾经提出:"我国的传统地名学以地名渊源的解释为主流。

《汉书·地理志》有四十余处地名解释,曾被认为是我国地名学研究的噶矢。其实,《越绝书》成书早于《汉志》,而其中地名渊源解释超过三十处,前面已经提及的练塘②、朱余①等条均是其例,所以此书在地名学研究中的意义,并不下于《汉书·地理志》。

”至于《汉书·地理志》它所作的地名渊源解释,如在京兆尹下解释华阴:“太华山在南"。这就是《谷梁传》"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命名原则,又如在敦煌县下解释瓜州:“地生美爪”。

这就是《越绝书》"因事名之"的命名原则。《汉书·地理志》以后,不少地理书都增加了解释地名的内容。到了晋代,京相播编纂的《春秋土地名》一书,其实就是《春秋》一书的地名词典,可惜早已亡佚。

在所有这些解释地名的古代地理书中,解释地名数量最大的无疑是《水经注》,它所解释的地名共有二千四百多处,是它以前的一切地理书所不可比拟的。

《水经注》的地名解释,不仅数量大,而且内容丰富多采。把它所解释的二千四百多处地名,按其性质归纳整理一下,大概可以分成二十四类。现在把这二十四类地名列成一表,每类举几个地名,并选出其中一个,写出《水经注》所解释的内容。

全表如下: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名解释举例人物地名项羽堆(《济水注》)、白起台(《沁水注》)、石勒城(《汾水注》)、子胥渎(《沔水注》)

卷七《济水)经”与河合流,又东过成■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注:“羽还广武,不高坛,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

高祖不听,将害之。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羽从之。今名其坛曰项羽堆”。

①点校本《越绝书》,乐祖谋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越绝书》卷八:”练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①《越绝书》卷八:“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日余"。

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名解释举例史迹地名黄巾固(《济水注》)、薄 落 津(《浊漳水注》)、磨笄山(《■水注》)、万人散(《渠注》)。

卷二十二《渠》经”又屈南至扶沟县北"注:“王莽之篡也,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莽,莽遣奋威将军孙建击之于圍北,义师大败,尸积万数,血流溢道,号其处为万人散。"故国地名胡城(《颍水注》)、上庸郡;(《沔水注》、聚(《滴水注》)、叶榆县(《叶榆河注》)。

卷二十二《颍水》经”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范■渠水从西北来注之"注:"颍水又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部族地名倭城(《大辽水注》)、平曩县(《渭水注》)、焚道县(《江水注》)、文狼究(《温水注》)。

卷三十三《江水》经”又东南过焚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渚水北流注之"注:”(焚道)县,本焚人居之。"方言及外来语地名半达钵愁(《河水注》)、唐述山(《河水注》)、五满怀(《渐江水注》)、阿步干鲜卑山(《河水注》)。

卷一《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名解释举 例动物地名雁门(《河水注》)、神蛇戍(《漾水注》)、猪兰桥(《沔水注》)、鸟山(《叶榆河注》)。

卷三十七《叶榆河》经”益州叶榆河,出其县北界,屈从县东北流"注:“众鸟千百为群,其会鸣呼啁哳,每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弟。

植物地名榆林塞(《河水注》)、蔡桑河(《■水注》)、香山(《鲍丘水注》)、菊水(《湍水注》)。

卷二十九《湍水》经”湍水出郦县北芬山,南流过其县东,又南过冠军县东"注:”(菊)水出西北石涧山芳菊溪,??源旁悉生菊草,潭涧滋液,极成甘美。"矿物地名仓谷(《清水注》)、玉石山(《圣水注》)、北井县(《江水注》)、锡方(《湘水注》)。

卷三十八《湘水》经”又东北过泉陵县西"注:"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地形地名平原郡(《河水注》)、平皋城(《济水注》)、一合坞(《洛水注》)、高平山(《泗水注》)。

卷五《河水》经”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注:"《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土壤地名沙州(《河水注》)、斥漳(《浊漳水注》)。

卷十《浊漳水》经”又东北过斥漳县南"注:"应曰:其国斥卤,故日斥漳。"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名解释举例天候地名风山(《河水注》)、风穴(《■水注》)、伏凌山(《鲍丘水注》)、风井山(《夷水注》)。

卷十四《鲍丘水》经”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注:"山高峻,岩障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事同《离*》峨峨之咏,世人因以名山也。”色泽地名白水(《漾水注》)、墨山(《丹水注》)、白盐崖(《江水注》)、赤濑(《渐江水注》)。

卷二十《漾水》经”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注”白水两北出于临洮县西南西倾山,水色白浊。”音响地名晶水(《沁水注》)、岚谷(《沔水注》)、石钟山(《水经注佚文》)

卷九《沁水》经”南过穀远县东,又南过骑氏县东"注:”(沁水)又南与晶水合,水出东北巨骏。山,乘高泻浪,触石流响,世人因声以纳称。"方位地名河北县(《河水注》)、南(《洛水注》)、丙穴(《沔水注》)、北井(《江水注》)。

卷二十七《沔水》经”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注:“褒水又东南得丙水口,水上承丙穴,穴出嘉鱼,常以三月出,十月入。??穴口向丙,故曰丙穴。

"阴阳地名淇阳城(《淇水注》)、蒙阴水(《沂水注》)、朝阳县(《白水注》)、朝阳县(《白水注》)、卷三十八《湘水》经”又东北过泉陵县西"注:"营水又东北迳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

??在营水营阳县(《湘水注》)。之阳,故以名郡矣。"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名解释举例形象地名灵鹫山(《河水注》)、鸡翘洪(《恒水注》)、明月池(《沔水注》)、石匮山(《渐江水注》)。

卷二十七《沔水》经”又东过成固县南,又东过魏兴安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注:”(婿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比喻地名剑阁(《漾水注》)黄全戌(《沔水注》)铁城(《沔水注》)、腾沸山(《滴水注》)。

卷二十《漾水》经”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东羌水合"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相关地名金城河(《沔水注》)、安民亭(《济水注》)、马溺水(《寇水注》)、春陵乡(《湘水注》)。

卷二《河水》经”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注:“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对称地名北舆县(《河水注》)、内黄县(《淇水注》)、小成固(《沔水注》)、南新市(《溃水注》)。

卷三《河水》经”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南,又东过沙南县北,从县东屈南,过沙陵县西"注:"(武泉)水南流又西屈,迳北舆县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舆县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

”地名类别地名举例地名解释举例数字地名四渎(《河水注》)、十二鳄(《淇水注》)、九渡水(《澧水注》)、五岭(《湘水注》)。

卷三十七《澧水》经”又东过零阳县之北"注:"澧水又东,九渡水注之。?水自下历溪,曲折逶迤倾注,行者间关,每所赛派,山水之号,亦因此事生也。"词义地名景山(《济水注》)、鲸滩(《沔水注》)、栋山(《渐江水注》)敦 煌(《水经注佚文》)。

《水经注佚文》:"应劲《地理风俗记》曰:敦煌,敦,大也;煌,盛也。”复合地名郏廓(《穀水注》)、祥 柯水(《温水注》)、赣县(《赣水注》)。

卷三十六《温水》经“东北入于郁"注:"柯,亦江中两山名也。”神话地名马邑(《水注》)、陈宝鸡鸣祠(《渭水注》)、逃石(《漆水注》)、怪山(《渐江水注》)。

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本琅邪郡之东武海中山也,飞来徙此,压*数百家。《吴越春秋》称,怪山者,东武海中山也,一名自来山,百姓怪之,号日怪山。

”传讹地名寒号城(《圣水注》)、树亭川(《渭水注》)、寡妇水(《汝水注》)、千令洲(《江水注》)。

卷二十一《汝水》经”又东南过颍川郏县南"注:“迳贾复城北复南,击所筑也。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水曰寡妇水。

《水经注》以后,地名渊源的研究,几乎成为我国一切地理书中的必有项目,而且常引用《水经注》的成果。经过长期的积累,我们在地名渊源的解释中,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资料。而《水经注》在这方面贡献是特别卓著的。

四 语言学和文学

《水经注》当然是一部学术著作,而并不是一部文学著作。但是郦道元撰写此书,除了占有大量资料,使此书具有十分丰富的学术内容外,也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全书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在语言学和文学上也有很高价值。

郦道元撰写《水经注》,他所运用的语言是十分丰富的。在我国历史上,郦氏历来被称为描写风景的能手。他描写风景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新颖,不用前人的套语滥调。

例如,按《水经注》的内容,必然要描写河流上源的许多清澈的溪泉。关于这方面,郦道元的描写手法就显得高人一筹。他在卷二十二《有水》经”又东南过长社县北"注中描写■泉的清澈:“俯视游鱼,类若空悬矣”。

卷三十七《澧水》经"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注中描写茹水的清澈:“水色清澈,漏石分沙。”前面已经提及明末清初学者张岱所说的:“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的话。

柳宗元在其著名的《永州八记》中有一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这里也描写了潭水的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而无所依。"”皆若空游而无所依”,实在就是从郦氏的“鱼若空悬"一语中得来的。

我曾经评论过郦、柳之间这一掌故。我说:当然,前代的学问和经验,总是由后代继承而不断发展的。柳宗元在写景技巧上吸取郦道元之长,是很自然的事。

张岱所说的“太上”和"其次”,看来并无不当之处。①《水经注》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多变。因为尽管是十分生动的语言,但在经过多次使用以后,也会使人感到枯燥刻板,因此,郦道元经常注意语言的变化。

即使同一性质的事物,他在描写时也努力做到语言上的推陈出新。使读者有新鲜生动之感。例如瀑布,这是《水经注》经常描写的事物,但郦道元并不一成不变地使用瀑布这个词汇。

在全书中,他所使目的,作为瀑布同义词的词汇,还有"泷"、"洪"、"悬 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彼"、"飞清”等等,语言变比,真是层出不穷。

《水经注》语言所以特别生动丰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郦道元善于吸取群众的语言。郦道元用这样的语言来充实自己的著作,真是事半功倍。

例如,郦道元是坚决反对和谴责秦始皇的暴政的。前面已经引述了卷三《河水》经”屈东过九原县南"注中杨泉《物理论》所引的一段民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铺,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郦道元在这段民歌以后,田自己的运言口说了一句:“其冤痛如此矣。”因为他懂得,要揭露这个大暴君的残酷无道,利用上述民歌,比写多少声讨的文章都能感人心弦。

《水经注》经常要描写各种河川航道,在这方面,郦道元往往利用当地的渔歌和船谣,这就使他的著作生色不少。在卷三十四《江水》经"又东过夷陵县南”注中,在描写长江三峡中礁石参差,河道曲折的河段时,他写道: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迴,虽途经信宿 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迴望如一矣。如上文,黄牛一谣,虽然短短四句,但以之描写山高江曲,真是绝妙好文,千古不移。在卷三十八《湘水》经”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鄢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注中,运用渔歌描写了湘水的曲折。

注云:自长沙至北,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

当然,不管江道曲折到何种程度,要看到衡山的九面,总是不可能的。

但渔歌是一种民间文学,这是民间文学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是民间文学的语言精华。郦道元吸取了这样的语言精华,丰富了他的著作。

在《水经注》全书中,郦道元吸取的这种民间语言是很多的。例如卷十八《渭水》经”又东过武功县北"注中,为了描写秦岭之高,注文采用了俗谚:“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又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注中,注文又利用老百姓的歌谣,鞭挞祸国殃民的王氏五侯。注云:前汉之末,王氏五侯大治地宅,引水入长妄城。故百姓歌之曰:五侯初起,曲阳最怒,坏决高都,竟连五杜,土山渐台,像西白虎。

像上述这许多歌谣谚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水经注》的语言,增加了注文的感染力,使此书倍增光彩。

《水经注》的语言运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郦道元不回避外来语言。例如卷二《河水》经"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注中记及的阿步于鲜卑山,就是一个鲜卑语地名。前面提到北魏国君拓跋宏曾下令禁止在朝廷中说鲜卑语。

在这一点上,郦道元的看法或许和拓跋宏不同,在他撰写的《水经注》中,不仅保留了鲜卑语,而且也保留其他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上述阿步于鲜卑山这个地名,清初郦学家全祖望曾在他的《七校水经注》中作了考证。

他说: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魔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阿步干之省也。令兰州阿干山谷、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

由此可知,阿步干在鲜卑语中是“兄”的意思。这类外来语在《水经注》中很多,卷三《河水》经"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注中的薄骨律镇也是一例。注云: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

这里所说的“语出戎方”,指的是赫连勃勃,即十六国时期的夏的建立者,他属于匈奴的铁弗部。因此,薄骨律镇可能是一种匈奴语系的地名。

郦道元所在的时代,正是“地理大交流”的时代,从北方草原进入华北的许多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他们有的把自己原有的地名带到新领地,这情况与华北汉人到江南建立侨郡、侨县一样;有的则以自己的语言在新领地命名地名。由于民族复杂,语言复杂,所以地名也很复杂。

在北魏当代,这些地名已经难以解释,郦道元只好把这些无法解释的地名,笼统地称为“北俗谓之”。郦氏自己世居华北,他所说的“北俗”,当然指的华北以北。

郦道元把这些地名记录下来,也就是把许多民族的语言保存了下来。真是功德不浅。仅在卷三《河水》经”又南过赤城东,又南过定襄桐过县西“这样一条经文之下,主要在今山西省境内,注文用“北俗谓之”一语记录的民族语言地名就有很多,如下表所列:

山岳河川城邑其它大浴真山敢贷山乌伏真山吐文山大浴真水敢贷水可不水吐文水太罗水灾豆浑水大谷北水诰升袁水树颓水北右突城可不城昆新城故槃迴城太罗城契吴亭仓鹤降大谷北堆《水经注》在卷二《河水注》一篇中,记载了古代西域这个民族众多、语言纷岐的地区,郦注记载的这些地名,现在成为这个民族和语言历史博物馆的见证。

凡是研究古代西域,都必须研究《水经注》记载的西域地名。正如我在新疆大学苏北海教授所撰《西域历史地理》①一书序中所指出的:“我从《西域历史地理》一书中又一次看到了地名学与历史地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书不少专题的讨论中,地名学好像是一把钥匙,它能解决其中的许多关键问题。

”在古代西域包括甘肃一带,历来流行的语言有卢语、维吾尔语、粟特语、吐火罗语(包括焉耆语和龟兹语)、梵语、波斯语等。例如卢语(Kharasthi),原来是一种印度俗语(Prakrid),流行于古代印度西北部。

但它在公元三-四世纪,即印度的贵霜王朝时期,曾在今新疆塔里木盆地流行,斯坦因(M.A.Stein)曾在南疆尼雅遗址(今民丰县境)获得大量卢文书。卷二《河水》经”其一源出于闻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注中记载的地名如精 绝(Cad'ota)、子合(Cukupa)等,就都是卢语。

而至今仍然存在的疏勒一名,维吾尔语作Qasgar,但一说来自卢语的Kharostra,-说来自粟特语的Sogdag,犹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水经注》所记载的这个地区的另外一些外来语地名,却是十分容易找到语言根据的,例如在前面有关地名解释的列表中"方言及外来语地名”中的半达钵愁。

《水经注》对这个地名的解释:“半达,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完全正确,因为它实在就是梵语白山(Punda Vasu)一词的音译。

从地理分布来说,语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使用某种语言的人群发生了迁移现象,语言也随着迁移。而语言迁移最清楚的标志之一就是地名。

例如,在春秋战国甚至更远古的时代,今浙东一带是越族聚居的地区,流行越语,当时的地名当然也都是越语地名。秦始皇占领这个地区以后,越族被迫流散。辗转播迁到今西南地区,即所谓百越。

随着语言的迁移,地名也同时迁移。浙东的越语地名,最常见的用词是“无"、“句"、"朱"“乌"、“余"等。现在,我们从《水经注》记载的东南地区河流如沔水、渐江水等篇与西南地区的河流如温水、叶榆河、若水等篇相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地名迁移也就是语言迁移的现象。

含"无"、"毋"的地名东南地区西南地区沔水注无锡县若水注小会无、会无、会无县存水注毋敛水温水注无变、无劳究、无劳湖、毋掇县、毋单县、毋血水。

渐江水注无余国、句无、句无县叶榆河注无切县含"句"的地名东南地区西南地区若水注乌句山沔水注句章、句章县、句余、

句余山、句余县、温水句句町县、句町国渐江水注句无、句无县、句章县叶榆河注句漏县含"乌"的地名东南地区西南地区沔水注乌上城渐江水注乌程县乌伤县若水注乌句山、乌拢含"朱”的地名

东南地 区西 南 地 区桓水注朱提郡若水注朱提山、朱提县、朱提郡温水注朱崖、朱崖州、朱崖郡、朱涯水、朱吾浦、朱吾县渐江水注朱室、朱室坞叶榆河注朱■县含“姑”的地名东南地区西南地区沔水注姑孰县若水注姑复县淹水注姑复县渐江水注姑蔑叶榆河注姑复县含“余”的地名东南地区西南地区沔水注余杭县、余姚县、余暨县渐江水注余杭县、余衍县、余发溪、余暨县、余干大溪、三余叶榆河注余发县以上所列的都是《水经注》记载的少数民族和外来语地名。

除了地名以外,《水经注》还记入了不少少数民族和外来语的一般词汇。例如所述古代越族聚居的浙东地区,卷四十《渐江水》经”北过余杭,东入于海"注中记载五浅瀑布:"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浅也”。

现在这一带除五浅瀑布作为一个名胜存在外,再也无入称瀑布为“浅”了。所以“浅”很可能就是古代越语。在卷—《河水》经"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注中,注文中有不少梵语。例如:“王田去宫一据,据音,晋言十里也"。

这个"据"是梵语据栌舍(krosa)的省译,是古代印度流行的一种度量单位。卷一《河水注》中还有一个古代印度的度量单位:“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十由旬",又“渡河南下一由巡”。这里的“由旬“和”由巡”,都是梵语Yodjana的音译。

由旬(由巡)的解释比较复杂,说法较多,以艾德尔所说为是。①此卷注文中又说:“河边左右,有二十僧伽蓝"。"僧伽蓝”是梵语Sangharama的省译,其意译就是寺院。此外,注文中提到:“或人覆以数重吉贝"。

"吉贝"一词,《水经注》当然来自梵语,但其实原始于马来语Kapog,意译就是木棉。从这些例子可见,郦道元撰写《水经注》,并不回避方言和外来语。

这不仅丰富了他的写作语言;从今天来看,使此书在语言学研究中也具有很大价值。除了语言学以外,《水经注》在文学上的意义也是众所公认的。

前面已经介绍了郦道元描写自然风景的著名两段,即《河水注》中的孟门瀑布和《江水注》中的长江三峡。这两段都是《水经注》真实地描写自然风景的例子。这种真实的基础,有的是郦道元自己的亲身实践,有的则是他人的亲身实践。

在这种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文学的夸张和渲染。这样的描写,既没有脱离事物的本来面貌,又能使事物表现得更栩栩如生。

除了真实性以外,郦道元也常常注意使写作富于故事性。

故事性不仅可以吸引读者,提高兴趣;而故事的本身,又具有褒贬人物,表达作者意愿的作用。所以郦道元总是不遗余力地搜罗各种故事,穿插在他的著作之中。

例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过霸陵县北,霸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注中记及虎圈这个地名时,注文引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霸水又迳秦虎圈东,《列士传》曰:秦昭王会魏王,魏王不行,使朱亥奉璧一双。

秦王大怒,置朱亥虎圈中,亥瞋目视虎,眦裂血出溅虎,虎不敢动,即是处也。

这样的故事,真正有声有色,可使一座皆惊。朱亥,当然是作者所要赞赏的一位英雄。

在同卷同条注文下,为了解释戏水这个地名,作者又引述了一个故事。

注云:渭水又东,??戏水注之。??昔周幽王悦褒姒,姒不笑,王乃击鼓举烽,以征诸侯,诸侯至,无寇,褒姒乃笑,王甚悦之。及犬戎至,王又举烽以征诸侯,诸侯不至,遂败幽王于戏水之上,身死于丽山之北。

这个故事的意义,和郦道元为什么要在他的著作中穿插这样的故事,都是显而易见的。在全部《水经注》中,这样的故事多得不胜枚举。

故事当然①Ernest J. Eitel,Handbook of Chinese Buddism being A Sanskrit -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Vocabularies ofBuddhist Terms , TokyoSanshusha, 1904 , P.P.208:"Yodjana, Ameasure of distance,variously computde asegual to a day's march [4650feet] or 40 or 30 or 16li [i.e33?or,10 or 5? English miles (由延,一种距离的度量单位,为各种不同计算的一日行程[4650 英尺]或40 或30 或16 里[即33?或10或5?哩]。具有警世劝人的意义,但是也增添了著作的趣味,并且大大提高了《水经注》的文学价值。

此外,郦道元还使用其他许多文学手法以提高他描写事物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卷十五《洛水》经"东北过卢氏县南”注中对鹈鹕山的描写即是其例。

注云:(黄亭溪)水出鹈鹕山,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天阶,猿徒丧其捷巧,語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冒岭,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

"猿徒丧其捷巧,語族谢其轻工",用这样的生动语言来烘托山的高峻,真是别出心裁。这种修辞手法在《水经注》里是常用的。

概括的手法,也是郦道元所常用的文学技巧。这种手法的运用,使《水经注》文字简洁,内容精炼。

例如卷十九《渭水》经”又东,丰水从南来注之"注中记载的秦阿房宫。以此宫之大,如要详细描写,就需要大块文章,好象后来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一样。

但郦道元抓住要领,突出其中的"可坐万人,不可建五丈旗",说明建筑的庞大和崇高,真是高度的概括。在同卷同条经文下的记载汉武帝建造的建章宫,对于这座奢华的巨大宫殿,注文也不作冗复的描述,只是指出:“建章宫,汉武帝造,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这两句话,概括了这座占了如此地面的巨大建筑中的多少宫殿室宇,亭台楼阁,园苑庭榭。

《水经注》在语言学和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当然是郦道元对后世的重大贡献,而且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启发。枯燥、刻板,并不是学术著作不可避免的特点,学术著作是可以写得生动活泼,甚至富有文学价值的。

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家们也能学一点文学,讲究一些写作技巧。在这方面,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郦道元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五 其它学科

《水经注》除了在地理学 ,地名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几个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外,在其它许多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碑版学、文献学等方面,也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作出了贡献。

首先是历史学。《水经注》虽然是一部地理书,但是它也拥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历史学的研究中很有价值。可以举一个例子,中国从汉朝起,封建帝王除了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外,同时也分封一部分土地给将相大臣中的各色代表人物,这种分封的地区一般称为侯国。

侯国是十分不稳定的,由于士大夫官僚集因内部的倾轧斗争,受封者随时可能得咎罢黜,因而时封时废 峦化频仍 历代中籍往往疏于记载,但《水经注》在这方面显然比其他史籍记载得完整。

清代的著名史学家钱大听,就是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对历史上的侯同作了详细的研究。他在其所撰《潜研堂答问》卷九中说:“汉初功臣侯者百四十余人,其封邑所在,班孟坚已不能言之,郦道元注《水经》,始考得十之六七。”

这里说明,由于侯国建置的极不稳定,班固(孟坚)在撰《汉书》时就已经无法考实,但郦道元在其后四个多世纪,却考证出了十之六、七,说明了郦氏用功之勤,也说明了《水经注》在这方面的史料价值竟超过《汉书》。

钱大听所发现的关于《水经注》在侯国记载上超过《汉书》的这个事实,在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历代以来,学者们以正史为权威,特别是像《汉书》这样的正史,不少人认作经典。

他们常常习惯于据正史以批评它书。据正史以校勘它书。当然,一般说来,以正史为圭桌,或许不致造成多大偏差。但是假使不加区别地迷信正史,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水经注》也还有在其它方面超过正史的例子。

上面说到在侯国的建置兴废中,《水经注》的记载超过《汉书》。其实在行政区划中,不仅是侯国,即使是相对稳定的郡、县,《水经注》的记载,也有可以校勘正史之误的。

例如卷二十九《沔水》经”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在这条经文之下。戴震在殿本中云:"案中渚乃山名,非县名"赵一清在注释本中说得更清楚:“牛渚圻名,汉未尝置县也。"

杨守敬在注疏本中说:"《通典》,当涂县有牛渚圻,《地理通释》十二引《舆地志》,牛渚山北谓之采石。”这些学者的见解,主要是,第一,因为《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均不载牛渚县,所以他们说:“汉未尝置县也";第二,因为《通 典》和《舆地志》等书都有牛渚圻或牛渚山的记载,所以他们认为《水经》的牛渚县是牛渚圻或牛渚山之误。

郦道元撰《水经注》,凡是《水经》有讹,他在注文中必加以纠正。在上述这条经文之下,郦道元所作的注文是:经所谓石城县者,即宣城郡之石城县也。牛渚在姑孰、乌江两县界中,于石城东北减五百许里,安得迳牛渚而方届石城也。盖经之误也。

这里,郦道元确实纠正了《水经》的错误,但他所纠正的,只是牛渚县的位置,并不是牛县的建置。为了纠正牛渚县的位置,他提出了姑孰、乌江这两个县名。

而其中的姑孰县,恰恰也是《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所不载的。《水经》所书的县名中,上述《两汉志》不载的尚多,如卷士四《淇水篇》中的临县,卷四十《禹贡山水泽地篇》中的金兰县等均是其例。

这些县名,郦氏不仅不在注文中纠谬,而且有时还加以肯定。以金兰县为例,卷三十二《決水》经"又北过安丰县东"注云:"其水导源庐江金兰县西北东陵乡大苏山,即淮水也。"

这里,这个《两汉志》所不载,其实也是《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所不载的金兰县,郦道元不仅说出它所属的庐江郡,还说出了它所属的东陵乡,言之凿凿,说明这个县是存在的。那么同样为上述五志所不载的牛渚县和姑孰县,我们也没有理由否定它们的建置。

学者们认为牛渚是山名,牛渚山或牛渚圻(矶)是存在的。牛渚圻首见于唐《通典》,但比《通典》早得多的《越绝书》卷八,已记下了秦始皇到会稽的路程:"道度牛渚,奏东安,东安,今富春,丹阳,溧阳,鄣故,余杭,轲亭南,东奏槿头,道度诸暨,大越。

”上述路程中的地名,一望而知,都是城邑,则牛渚作为一个城邑,在先秦即已存在。到了三国时代,据《吴书·全琮传》:"得精兵万人,出屯牛渚",则牛渚已是一个可以屯兵万人的重镇。

《通鉴地理通解》卷十二云:"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这是全琮在此屯兵万人的旁证。到了东晋,牛渚就升格为一个侨州的州治,《通鉴》卷一百《晋纪》二十二,穆帝永和十一年“镇寿春”胡三省注云:南渡初,祖邀以豫州刺史,治谯城;永昌四年,祖约退屯寿春;成帝咸和四年,庾亮以豫川刺史,治芜湖;咸康四年,毛宝以豫州刺史,治邾城;六年,瘐翼以豫州刺史,治芜湖;永和元年,赵胤以豫州刺史,治牛渚。

上文清楚说明,牛渚在公元四世纪中期曾经作为豫州这个侨州的州治。

豫州这个侨州是数经播迁的,但曾经作过州治的谯、芜湖、邾三地,都是见于《两汉志》的县名。则牛渚县为《两汉志》所遗漏,大概可以无疑。

用《水经注》校勘《汉书》,不仅县名可得补正,比县名少得多的郡名也能校补,例如,卷二十二《渠》经"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注云:(陈县)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其略曰: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云云。

如上文,则淮阳在汉代曾经建郡,但《汉书·地理志》仅列淮阳国,无此郡名。又如卷二十四《睢水》经"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干陂"注云:相县,故宋地也;秦始皇二十三年,以为泗水郡;汉高帝四年,改曰沛郡,治此;汉武帝元狩六年,封南越桂林必尾翁为侯国 曰湘成也:王莽更名,郡曰吾符、县曰吾符亭。

这里,郦道元把相县数百年来的历史沿革,地名变迁,写得完整明白,一目了然。如和《汉书·地理志》对比一下,相县之下,只有“莽曰吾符亭”一语。

所以《水经注》记载的郡县沿革胜过《汉书·地理志》,实非虚语。除了《两汉志》以外,《水经注》的郡县记载,对《晋书·地理志》也具有很大的校勘、补正价值。现在通行的《晋书》是唐太宗领衔主修的,它比郦注晚出得多,但在不少地方仍有赖于郦注的修补。

例如卷三十五《江水》经”又东南过邾县南”注云,"晋咸和中 廋高为西阳太守"。但《晋书·地理志》却失记西阳郡名。我们可以列举《水经注》记载有建置年代的晋朝县份,却都不见于《晋书》。

卷三十五《江水》经”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流注云之"注云:沌水上承沈阳县之太白湖,??有沌阳都尉治。晋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为荆州镇此。

卷三十六《沫水》经”东南过旄牛县北,又东至越嵩灵道县出蒙山南"注云:灵道县,一名灵关道,??县有铜山,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利慈池,县令董玄之率民吏观之,以白刺史王溶,溶表上之,晋朝改护龙县也。

卷三十七《澧水》经”又东过零阳县之北"注云:澧水又迳谍阳县,右会谍水,水出建平郡,东迳谍阳县南,晋太康中置。

卷三十九《赣水》经”又北过彭泽县西”注云:循水出艾县西,东北迳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元年更从今名。

以上四例中列举的沌阳、护龙、谍阳、豫宁四县,按《水经注》所记,明明都是建置有年代可考的晋代县名,但《晋书·地理志》均失载。

清毕沅根据《水经注》等书的记载,撰写了《晋书·地理志新补正》五卷,他在此书序中说:“撰《晋书》者,王隐、虞预 臧荣绪 谢灵运,于宝诸家其王隐《晋书·地道记》及不著姓氏《晋书·地 理 志》与《晋 地记》,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类皆搜采广博,十倍于今”。

这说明郦注之所以能够纠正史之谬,补正史之缺,是由于他的“搜采广博”。

以上所述的是《水经注》在历史学研究中的价值,也不过略举数端而已。与历史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史,特别是水利史,《水经注》也能提供大量资料,前面已经介绍的不少古代水利工程均是其例。《水经注》对这些水利工程的记载非常详细,举凡工程的主要结构,工程效益,修建过程等,对今天的水利史研究都甚有裨益,因前面已多有述及 此外不再赘叙了。

《水经注》记载了大量不同性质,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和不同建造技巧的古代建筑,这在我国建筑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水经注》记载的古代宫殿,如卷十九《渭水注》中的阿房宫、建章宫、未央宫等,当然都是名闻遐迩的高大建筑。即使是一般建筑,也是各具风格,很有值得研究之处。例如卷十三《■水》经”■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注中记载北魏首都的白台。注云:台甚高广,台基四周列壁,阁道自内而升。国之图篆秘籍,悉积其中。

由此可知,白台是北魏的档案库,它的建筑特色是:“台基四周列壁, 阅道自内而升"因为是档案库,阁道自内而升,不仅安全,并且升登方便,而台基四周列壁,除了从档案库的安全考虑外,还可以增加台在外观上的雄伟。

卷二十八《沔水》经”又东过荆城东"注中记载了南北朝初期建于郢城的大暑台:“秀宇层明,通望周博,游者登之,以畅远情。”说明此台的设计者非常重视台的视野,即所谓“通望周博”。这又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建筑物。

《水经注》对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有大量记载。像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中的芳林园和华林园,注文描述得十分细腻,举凡园林的结

构布局,园林内部的土石山水,亭台楼阁,都叙述得十分明白,对研究我国古代的造园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甚至对一般的祠庙寺观,《水经注》也常从建筑物的角度进行记载。卷十四《鲍丘水》经”又南至雍奴县北,屈东入于海"注中记载的土垠县观鸡水畔观鸡寺即是其例。

注云:(观鸡)水东有观鸡寺,寺内起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为之,上加涂墅,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测室外,四出炊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盖以此工寒严,霜气肃猛,出家沙门,率皆贫薄,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

这个观鸡寺,其建筑不仅拥有可容千僧的大堂,又具有适于低温地区的这种特殊的取暖保温结构,确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卓越创造。诸如上述的例子,在《水经注》全书中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国建筑史研究中的有用资料。

《水经注》的许多记载,对今日考古学的研究也很有裨益。近年以来,我国考古学曾经利用郦注记载,获得研究的线索和成果。以我国古代的佛塔建筑为例。古代的不少著名佛塔,由于年久塌圮,考证困难。

但《水经注》在这方面的记载,使考古学者在考古发掘中获得了可以对证的文字依据。例如卷十六《穀水》经"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注中记载洛阳永宁寺九层浮图。

注云:(渠)水西有永宁寺,熙平中始创也,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方十四丈,自金露槃下至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而又高广之。虽二京之盛,五都之富,利刹灵图,未有若斯之构。

这座浮图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到永熙三年,就被大火烧毁,其存在时间还不到二十年。所以除了郦道元目击记载以外,其他记载极少,而且多是第二手材料。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根据《水经注》记载的资料,对洛阳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一九七三年发表了《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①一文 记述了考古成果:永宁寺九层浮图塔基位于寺院止中,今残存高大夯土台基,残高约八来左右,塔基平面呈方形,分三层而上,顶上两层在今地面上屹立可见。底层夯基近方形,东西约

一O一米,南北约九八米,基高二

点一米;中层夯基面积小,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各长五O米,高约

三点六米;顶层台基系用土坯垒砌,呈正方形,面积约有十米见方,残高二点二十。这与《水经注》所载永宁寺浮图下基方十四丈面积近似。

这项资料,说明了《水经注》记载的翔实可靠,它对今日的考古发掘工作很有价值。

《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著录我国古代金石碑版的著作,为金石学和碑版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全*载的各种金石碑版,如前所述,共达三百五十七种,其内容包括河川、水利、山岳、交通、城邑、经界、地名、建筑、经籍、历史。人物、祠庙、陵墓等等。

《水经注》记载的金石碑版,事实上就是一部从上古到北魏的金石录。在《水经注》以前,我国没有专门研究金石碑版的著作,在《水经注》以后,我国研究金石碑版的著作以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为著名。

这些后来的金石汇编,虽然搜集的数量比《水经注》大得多,但在时间上要比《水经注》晚五百年以上,郦道元所目击的金石碑版,到那时绝大部分不仅早已损毁,就是拓本也多未流传。

所以《水经注》著录的古代金石碑版,在这些后来的金石汇编中,大都已不存在。例如有关河川水利的金石碑版,《水经注》著录的从上古到北魏,总数超过二十种(本书已选录了十五种),但《集古录》和《金石录》在同一时代中都没有这一类金石碑版的著录。

可见《水经注》著录的金石碑版在金石、碑版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①《考古》1973年第4期。本书前面已经指出,在《水经注》中指名引用的古代文献达四百八十种。这是《水经注》对后世文献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在《水经注》引用的古代文献中,有很大一部分现在都早已亡佚,其中有的古籍,如三国魏蒋济《三州论》,晋庾仲雍《汉水记》等,除《水经注》外,绝未见它书著录;有的古籍,如《林邑记》,《汉武帝故事》等,所引内容,除《水经注》外,绝未见它书引及。

所以都是价值连城的资料。多少年来,学者在考据、校勘、辑件等许多文献学研究中,实际上已经大量地利用了《水经注》的成果。《水经注》对于后世文献学的贡献不言而喻。

此外:《水经注》对我们古代民族、宗教、艺术等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都能作出它的贡献,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说明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是个与研究都是我们们宝贵的资产,继续传承我们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国家加油!

温馨提示

现在外国又开始创造了一个微型监测器,他们通过人体学知识与邪灵(或是他们那的巫师开法祭祀)相融在和网络技术相通

入侵各个网络平台,首先他们是以书本形式封面画着个牛头面,旁边写着什么相信神的一类东西,这本书一看到封面,就很反感,我们是人干嘛要拜个动物为神,还说看什么,你就是什么?就没碰它们,但他们不死心,就发个邮件个来,网名是个我爱瞎溜达 地名:上面显示陕西西安地区

那个邮件翻开有个半边脸型巫师图像,是那种眼窝深陷,很窟窿头,只要你不注意,就无法发现,要是很敏感的人就有个微型监测器嵌入肌肤,身体的左下肋稍微有点痛,但这种痛,一般人会觉得没什么?也就不注意。

当你在翻阅书籍时,那个东西就会在你的眼睑下面发出很轻微浮度,就是那种相机拍摄的声音。准确来说就是把你的脸孔放大里面的皮肤组织就跟我们住在陆地上的感觉,然后有人在某个地方在拍摄这里生活的人一举一动。

它通过我们翻阅的书籍来拍摄,而且在你眼睑下卡擦卡擦的响声。

要是有人不注意,很容易暴露重要文件,一旦打开就跟容易上当的,意志力强,很敏感的还可以急早发现为好,要是粗心大意不知不觉中,中了外国人的圈套

外国人正因我们国人不相信鬼神之说,而把这类知识屏蔽掉,追求实事求是,只要关于那类知识我们的国人都会下意识的把舍弃吊。而我们敌人利用这点,来害我们华夏民族人,利用它来监视我们华夏民族的一举一动。

当然我们华夏民族的人不能把所有的知识排除在外,因为有些东西不是我们不相信,就不存在,而是我们自己不能排斥它们的存在,它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应该去掌握这类知识,不是盲目的信鬼神一说。

而是去掌握这类知识,至少遇到危险时能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化解。

外国人正利用这点对我们人民监视。不过那个邪灵或是开法祭祀在他们国家是很盛行的,一旦这些东西入侵到身体是不好的结局,要不被人控制,像个傀儡一样,别人叫你做啥就做啥。

不过这个东西是拍光的,但它会扰乱心神,平时都听听心经,让心灵处于平和。

这也不是我心血来潮来写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当这些污秽入侵心情会很烦躁的感觉。

我只是天天听心经让心灵平静下来。

我只是提个醒,如果不当回事,我也没辙。或是我想多了,也许他们还没普及。但我不希望它出现,希望我们民族的人远离这类书籍,但它们的内容是基本的电脑设置程序。

但真正的目的是来监视你的一举一动。只要点开或是碰它都会跑不了,都会受到影响,我可不想我们国家做啥事都在别人眼睑下监视,这种感觉很不好。废话不多说,看大家警觉才是。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