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念佛,一边操刀
这一天,同泰寺里来了一个气度高贵的人。
他来这里,一不为游玩,二不为烧香拜佛,而是要来这里“舍身为奴”,这个人就是萧衍。
当得知萧衍舍身寺庙的行为后,大臣们可都坐不住了。他们苦劝无果,最终只好用重金把他从寺庙里给赎了回来。
普通2年,就在萧衍痴迷佛法、舍身佛寺之时,北魏发生了内乱。
对于南朝来说,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虽然萧衍此时已是迷迷糊糊,但这样的好机会却是任何人都不愿放弃的。
于是他怀着试试就好、不必认真的心情,让陈庆之去碰碰运气。
这陈庆之在当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准确地说,他是萧衍的棋童。
萧衍平时喜欢下棋,而且棋瘾很大,通常一下就是一夜,很多大臣都没这个精力能够陪他下个通宵。
只有身边的陈庆之精力旺盛,下起棋来不知疲倦,于是深得萧衍赏识。
所以,萧衍把这次北伐的重担,交给了自己的亲信棋童陈庆之。
在临行前,萧衍拍了拍陈庆之的肩膀,很佛系地说道:“你就看着办吧!”
说完就转身回寺庙中诵经了。
就这样,陈庆之披上了自己的白袍,带着七千人信心满满地出征了。
当他来到睢阳城下时,面对着对方守城的七万军马与即将到来的二万援军,陈庆之只说了一个字“打”!
说干就干,三通鼓未过,睢阳城应手而破,而前来支援的二万援军也顺便被一窝端了。
七千打七万,我攻敌守,陈庆之胜!
睢阳已破,下一个目标就是兵精粮足的荥阳,而这次不仅有城中的七万守军,更有从后赶来的二十余万援军。
在这进退维谷的困境中,陈庆之依旧只是一个字“打”!
七千打三十万,陈庆之胜!
史*载陈庆之“一鼓登城”,只击鼓一次,荥阳城便被拿下了。
荥阳一战,陈庆之威名远扬,北魏皇帝仓皇之下,放弃都城洛阳,逃到了并州。
萧衍做梦也没想到,陈庆之七千军马还真就横行中原,所向无敌了。
从睢阳到洛阳,陈庆之历时14旬,平32城,战47场,所向无敌,未曾一败。
此时的中原大地,在陈庆之白袍军的震慑下,无不俯首称臣,百姓之间更是传唱着这样的民谣: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但胜利归胜利,由于此时的萧衍一心向佛,哪管前线死活。
在没有任何援助与补给的情况下,陈庆之只好选择撤退。
萧衍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因此宣告结束。
过度沉迷,无法自拔
如果萧衍一直勤于政务、坚守初心,那天下的纷乱很可能在他手上结束。
正如史学家钱穆所说:
“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晚年的萧衍,虽身为一国之君,却沉溺于佛教,最终惹来了大祸。
他一次次地到同泰寺去“舍身”,在干活和念经之余,他还亲自操刀,为一些佛门典籍做注解。
此时的他纵情恣意,早已忘记了身上的责任与国家的兴衰。
不过这样任性的时光,很快就被打破了。
公元547年,萧衍做了他人生中最为错误的一件事——收留北方的叛将“侯景”。
正是这次错误的收留,葬送了萧衍的一切。
一片佛光下的南梁,早已今非昔比了,老百姓大量进入佛门,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削弱,国力日渐萎缩。
别说是统一天下,就连自保也做不到了。
引狼入室的萧衍很快便遭到了侯景的反噬,都城建康被攻破,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又有谁能想到,当年以武立国、以佛治世的一代明君,居然会饿死在那冷冰冰的皇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