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思想家张载《横渠语录》中的名言,人称“横渠四句”。其大意是,要为人类社会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价值体系,要让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处,要继承和发扬孔孟之道,从而开辟永久的太平盛世。寥寥数语,目标却十分宏大,堪称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横渠四句”也因此成为了后世许多读书人的座右铭。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许多志存高远的读书人,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横渠四句”所描绘的美好愿景,最终却深感力不从心。这种苦闷与彷徨,对于明代邵阳人高冈凤来说,感受尤其深刻。
高冈凤,字鸿治,号寅阳,明代湖广宝庆府邵阳县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科湖广乡试举人,曾任济南府通判(分管粮运、水利、屯田等事务的官员),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升任保德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知州。作为一名尊崇孔孟之道的读书人,高冈凤在官场的表现可圈可点。史料记载,高冈凤离开济南时,“民不忍去而思之”,说明在百姓中口碑甚好。到了保德之后,虽然任职时间不长,同样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保德州志》中评价他“心地慈祥”、“政事整肃”。
学而优则仕
高冈凤初到保德时,因当地上一年遭遇天灾,庄稼收成不好,此时正闹饥荒,百姓嗷嗷待哺。高冈凤目睹灾情,下令立即开仓赈贷,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明代社会基层苛捐杂税繁多,分摊也很不公平,常常导致百姓入不敷出。为减轻百姓负担,高冈凤改革以往税赋征收不公平的弊病,设立“公积银”制度,量其出入,尽革宿弊。
传统戏曲中的官员审案,一言不合便耍威风打板子,打得涉案者皮开肉绽再来问话,造成了不少冤假错案。高冈凤审理案件,从不搞刑讯逼供,而是令涉案者自行交代,凡事凭证据、摆事实、讲道理,所以未出现过一起冤案。
保德地处边疆地区,历来教育落后。高冈凤上任后大力发展教育,在城乡大量兴办学校。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这两天,他亲自到学校检查工作,奖励优秀学生。为淳化民风,高冈凤还创作了《劝民歌》、《迎春歌》等歌谣,让学生广为传唱。高冈凤兴贤育才的举措,大受当地百姓欢迎,人们称之为“真父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然而,嘉靖四十年(1561年),深受百姓爱戴的高冈凤却突然被革除了保德知州职务。高冈凤被革职,缘于两年前担任济南府通判时的一个遗留问题。当时他负责督粮,自作主张减免了部分穷苦百姓的粮食,导致征收数量不足,因此被朝廷追责。高冈凤替皇帝打工,居然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朝廷当然不高兴。由此可见,孔孟之道主张的“民贵君轻”思想,只是看上去很美,若真想在皇权社会达到这种境界,无异于痴人说梦。
高冈凤接到革职圣旨后,最后一次穿上官服,面朝北方行跪拜礼:“某不能尽职,罪诚深重,而罚止于此,再生之恩也。”意思是,我未能尽职尽责,犯下了严重错误,仅受到革职处罚,已属万幸,在此感谢皇上的不*之恩。
高冈凤离开保德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为铭记高冈凤的功德,当地士人商议立碑纪念,并委托州署官员姚谦夫撰写了《太守高公德政去思碑记》。碑记写得颇为煽情,文中借士人百姓之言语,表达对高冈凤感恩之情,十分感人。该文后来收录于《保德州志》中。
保德州志:太守高公德政去思碑记
革职无疑是高冈凤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回到家乡邵阳后,高冈凤的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对风水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隆庆四年(1570年),分守宝庆府的湖广参议吴兑,也喜欢研究风水,认为邵阳城风水有欠缺,应在资江北岸修筑一塔,以培风水而振人文。吴兑的想法与高冈凤不谋而合,两人于是倡议当地士绅捐资建塔。但不久吴兑因迁升蓟州兵备副使,离开了邵阳,筹建之事主要由高冈凤打理。
万历元年(1573年),邵阳北塔正式动工,由高冈凤题写《定塔基铭》。但由于工程浩大,加之筹款缓慢,开工数年后,仅建三层。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胡楩出任宝庆知府后,督促加紧施工,并捐俸金若干,不久终于竣工。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的邵阳人车大任,应邀撰写了《北塔记》,记述修塔的前因后果。北塔建成后,除了充当风水塔之外,还成了邵阳的一处人文景观。北塔为楼阁式砖塔,外观八面七层,塔顶有葫芦宝顶,塔身通高37米,雄伟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冈凤作为邵阳北塔的倡建人,也因此被载入地方史册。
高冈凤从尊崇孔孟之道,到倡导修建风水塔,其心路历程想必充满了诸多无奈。“横渠四句”对于古代读书人,始终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文/谢志东)
邵阳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