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版《人间失格》剧照,据电影资料:本张照片作为太宰治遗照出现在片头。
为何自我厌恶呢?因为具有典型讨好型人格的叶藏,从小到大几乎从来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而活的:
为了讨好父亲,故意在礼物清单中选择了父亲中意的狮子舞面具;为了讨好家人,原本思想早熟的他伪装成天真无知的模样;为了讨好同学,画搞笑漫画、写滑稽故事——总之抹*一切个性,彻底将自己扭曲成一个搞笑的畸人。
为了迎合别人,他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读小学和中学,一放学回家,周围的人都吵吵嚷嚷地说:“怎么样,肚子饿了吧?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从学校里放学回家时肚子饿得很厉害。甜纳豆怎么样?蛋糕、面包也都有啊!”于是我发挥天生的阿谀精神,喃喃说着“我肚子也饿了”,便将十余颗甜纳豆放入嘴里,但肚子饿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丝毫也没有想要去体会它。
用叶藏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虽然极度恐惧人类,却怎么也无法因此放弃人类的“对人类最后的求爱”。然而,他能得到爱吗?
▲2002年版《人间失格》剧照
2008年,澳大利亚的朗达·拜恩出版了一本名为《秘密》的书,其中阐述了一则“吸引力法则”,其大意是“心中所想之事越发强烈,似乎就越容易实现”。
这是一种强调“主观”的态度,可以引申为人的思想具有吸引力——就像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一样,人类的思维活动也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从而吸引到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
所以积极向上的人,会吸引同样积极向上的人;某项事物的热爱者,会令有同样热爱的人向他靠拢……优秀的人自会有人欣赏。
讨好型人格者通常会压抑、缩小真实的自我。正如其言:
对讨厌的事不能说讨厌,对喜欢的事情也像行窃一样战战兢兢,从而在极度苦涩的滋味和难以言表的痛苦中苦闷的不能自拔。总之,我缺乏在喜欢与厌恶二者之间的选择能力。
反推吸引力法则:一个没有自我、主观意识孱弱的人是空洞而死气沉沉的,根本无法对他人产生任何吸引,更不必说成为朋友、建立情感连结。
▲2002年版《人间失格》剧照
人们对他人的所有感知,都建立于对方“自我”的基础上,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在别人眼中自然是“没有特征”的,这也解释了叶藏“三张照片”中的诡异感从何而来。
最可怕的是,在刻意讨好他人的过程中,长期得不到关注的自我也在暗暗累积着惊人的负能量,当这种负能量超过心灵可负荷的范畴,讨好者就会感到自己一文不值,因而开始生出抑郁、悲观之类的情绪,接着丧失生活目标甚至厌世——叶藏乃至太宰治的整个悲惨人生,都可以说是拜其所赐……
讨得到一时的好,却讨不到真诚的爱;费力讨好所有人,却无法讨好自己:这是讨好型人格者们共同的宿命。
生而为人,要学会理直气壮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之所以令人觉得特别难过,是因为临死前的松子正准备走向希望——这难过生于对美好事物陨落的惋惜。
在溺毙于虚假的、对他人的依恋之后,松子终于明白过来,生活的希望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松子死前紧紧握在手里的,是惠子塞给她的名片。就算不依赖无法强求的“爱与被爱”,自己依旧可以依赖自己的剪发手艺好好过一生——松子是抱着这样的希望走的。虽然最终还是没能实现,但那束温暖的希望之光最终还是照进了她的生命。
应该说,松子是太宰治同型人格的对照者——
自称是“太宰治转世”的作家男友正是其化身,他留下“生而为人,对不起”的字条后便在松子面前卧轨自*,这正是与松子顽强生命力的强烈对比。
同样是被“讨好行人格”所累,与太宰治完全不同,松子一直在热情的、笨拙的、真挚的寻求自救——她选择方法,是无原则的“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