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baby第一次喊出爸爸、妈妈,是不是都会让你激动不已,你和那个眼睛亮亮的小孩,从此开始了“嗯”“啊”“咦”“噢”的交流的新天地啦~ 但有些宝宝成长过程中,说话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交流不是想象中那么顺畅,爸爸妈妈也会开始担心。 比如有的孩子“大舌头”, 讲话不清不楚; 有的孩子不紧张, 说话却结结巴巴; 有的孩子3岁了 还不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那么,宝宝说话晚,说话不清楚,爸爸妈妈要及时矫正吗?
语言发育是先天的 还是受到后天因素影响 语言的发生涉及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如果某些部位的结构或功能有异常,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如脑损伤、听力异常、腭裂、构音器官异常等,这些是 影响孩子说话的先天因素。 那么后天因素中,宝宝在婴儿期通过哭来练习发音,通过吸吮动作来锻炼口腔肌肉运动的,所以,如果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哭,或者孩子哭得很少,在喂养的时候,为了让宝宝省力气,把奶嘴的眼儿弄的太大,孩子吸吮用力不足;开始吃正餐的时候仍然吃泥糊状食物为主,都容易造成声带、舌头、口腔肌肉训练不足,也会影响孩子说话。 同时,语言的发展还离不开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和适宜的教育,这是影响语言发育的后天因素,同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之前经常听到的狼孩的故事,七岁时也只会嚎叫,语言很难再发展;如果从小生长在无人关注的环境中,宝宝的语言能力也会很贫乏。 所以,语言的发育方面,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多多留心,特别是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那么该如何和宝宝交流有助于他的语言发育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宝宝语言发育的规律: 前语言期通常指的是出生到一岁时,在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有出现我们所认为的语言,但是他们发展了产生语言所需的各种能力,所以前语言期也被称为 语言发展的准备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些如下的表现,例如: @2-3个月的宝宝听到熟悉的声音会安静或微笑;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不同需求;看见熟人也会笑。 @4-7个月的宝宝能认识发声的玩具,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开始呀呀学语;当独自一人或与成人玩耍时发出“咯咯”声。 @8-12个月的宝宝能理解常用的单词,对一些请求有反应,使用讲话声或非哭闹声取得并保持关注;喜欢玩躲猫猫等。 宝宝大约在1岁左右开始出现有意义的表达词汇,之后词汇快速增加,句子的长度逐渐扩展。
如果宝宝的语言能力表现的比相应年龄差一些,落后于实际年龄相应的语言水平,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话晚”。这时候家长应该多注意了。 语言发育异常的表现一般会有下面: @2个月时对熟悉的声音和脸无反应; @3个月对他人无微笑; @8个月无呀呀学语、不会玩“躲猫猫”游戏或对此无兴趣; @12个月不能说一个字的词、无任何手势,如挥手“再见”或摇头、不能指点任何物品或图片; @18个月不愿模仿声音,或有限地运用辅音和元音、用手势代替说话表示需求、不能使用15个单词; @2岁不能模仿单词或动作、不能听从简单的指令; @3岁时不能将单词组成短语或句子、词汇有限、不能理解或回答简单的问题、不能自发与人交流、与人交流时常常表现受挫、不能与他人交往或游戏、局限于玩某些玩具或反复玩某些玩具、不能正确发“b、p、m、d、t、n、l、g、k、h” ; @4岁时不能复述简单的故事,或不能清楚地回忆最近发生的事件、外人(非家庭成员)不懂其说的话、句子发音错误多,或替代、或遗漏一些音等情况。 所以“贵人语迟”只是民间的说法,其实并不科学,有这些症状出现时,父母需要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