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对于“说话晚”的孩子 爸爸妈妈应该怎样做呢?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注意和宝宝交流的方法。对于“不爱说话或者话很少”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多和孩子做这些互动: @了解孩子的意愿和兴趣,和孩子做一些游戏类的交流; @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用稍微复杂的句子或者比孩子实际能力稍高的句子交流,语速不要太快; @选择孩子生活中常用的字词作为学习的目标; @在不同的语境下介绍同一个字词; @多多给孩子讲解和描述他关注的事物、动作。 比如:孩子见到苹果,主动说“吃”,我们可以帮其扩充为“吃苹果”;我们带孩子去公园游玩,结束时孩子说 “今天玩的真开心”,我们可以借此和孩子一起总结发生的开心的事。 当孩子复述一件事情或者表达自己想法时有句法结构的问题,我们可以说“让我猜猜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然后以正确的方式诠释孩子表达不合句法的句子。
爱说话,可是说的结结巴巴, 要不要看医生? 说话的流畅度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五岁之前的宝宝在说话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说话不连贯、多次重复某个音或字的情况。我们会觉得小孩说话有点结巴。那这种情况下要不要去看医生呢? 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都会自己恢复,我们称之为发展性口吃。随着孩子语言能力提高通常会慢慢好转。 如果到了5岁,孩子说话仍然存在着说话中断、重复、拖长音、甚至说不出话时伴随摇头的现象,就可判断为出现了口吃。口吃是严重的语言不流利情况。 口吃与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其在表达事情时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心理状态都是有关系的。 如果宝宝出现了口吃的情况,爸爸妈妈可以用这几种方式来试试缓解: @用简单的句子或者选择性句子与孩子交流,创造轻松的交流环境; @遇到孩子口吃时, 家长不要打断孩子说话,家长如果知道孩子想说什么,可很自然得帮其说出,不批评孩子,不要求孩子重复; @家庭成员日常说话放慢语速,避免话速过快,语调过高; @尽量避免口吃环境; @平日里可以通过阅读等方式,来丰富孩子词汇量; @当孩子说的很好的时候,及时的鼓励他,让他内心自信一些。 一旦孩子的口吃现象越来越频繁,口吃时伴随身体或者面部的动作,说话时音调越来越高,开始逃避说话,且年龄在5岁以上,就需要带孩子来语言专业门诊就诊。
宝宝说话不清楚,有点大舌头?口腔也是可以锻炼的哦~ 2岁半到4岁是孩子语音发展的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语音逐渐发展完善。例如2岁的孩子应掌握唇音如b、p、m等带有这个音的字词且发音清晰,可以说“杯、苹果、猫“,4岁的孩子发音基本清晰。 但在生活中,有的孩子说话不清楚,那可能是出现了“构音异常”。常见情形有:发音位置错误,比如说“he水说成de水”;气流不准确,例如“ping果说成bing果”,“li说成ni”,或是动作不协调,例如说单字或词发音清晰,说成句子发音不清晰。 构音异常与语音听辨能力、口腔动作的协调能力、说话习惯及单纯的错误学习有关。还有一种是舌系带短,但是如果孩子的口腔协调性好,舌系带短也一样可以发音很清晰。 平时注意孩子的口腔功能训练,例如咀嚼、撕咬、抿唇、舔、吹、吸、刷牙、漱口等都是我们训练口腔协调能力的方法。
“2岁不会说词语,3岁不会说句子,4岁发音不清,5岁仍有口吃”,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存在这些问题,那么就可能表明孩子存在语言发育方面有些异常,就一定要引起注意,有必要的话,可以带孩子到语言专业门诊了解一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雪山飞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