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刷到杨天真的视频,她的一席话让我深感触动。
她说,人的成长其实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那些我们曾困惑已久没有答案的问题,书中早已藏有答案。
因此,她一直觉得一个人要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去跟那些智慧做连结,去跟那些已经帮我们总结了那么多人生有效的方案的人,向TA们学习就可以了。
读书之于我,是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灵,体验别人的人生。
读书,是从书中获取生活的力量,勇气,看世界的角度……
哪怕书中的某段文字曾经给你抚慰,哪怕你只记住了一句金句,哪怕书中只给了你看世界不同的角度而没有答案……
这也是值得的。
这几天我尝试对今年读过的书进行归类,虽然没有养成每月总结的习惯,但总体上还是有所收获。我的阅读内容比较杂,除了不断阅读新的书籍外,我也会重读一些以前读过的书,甚至会二刷或三刷。
我读书的来源主要有三个:自己买书、图书馆借书和电子书。当用眼较多时,会选择听书。
一、文笔提升类:(11本)
1、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的文笔真的巨好,很多是哲理抒情,清新隽永。
他在这本书中说:“我对散文的喜欢有一种奇异的偏爱,因为它们常常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照见年轻时候的自己。”
散文使得他在忙碌的工作中得到舒解,也使他即使处在最坏的景况中还能保持一丝清明。
我想这也是我喜欢散文的原因。
2、《清欢》林清玄
很薄的一本书,161页,写日常小事,写行旅见闻,桩桩件件都充满了哲思。
3、《平淡之喜》黎戈
读书与生活随笔。在书里,黎戈分享了她对读书的独特见解,也记录了她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思考。黎戈的文字,如慢镜头下的生活,淡淡美好中藏着小小的惊喜。
4、《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周慧
这是一本散文集,但却不同于以往我读的散文书。
书里写的都是一个个零散的片段,没有明显的开头和结尾,段落之间甚至也没有过渡。然而,这种随意的写法却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仿佛文字本来就该是这样的。细腻,随和,简单,灵动。
周慧是自由的,她的文字也是自由的。
她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极为细致,她关注风,关注日落,关注停在窗外的雾,关注自然的一切,但仿佛外在的生活又与她无关,她只是度过了时间。
她的孤独,她的无聊,她的真实,都呈现在文字中。
很喜欢她书中的一句话:“人也可以不下定某种决心去生活的,只是自然地存在着,像一株植物一样。”像植物一样活着。
很有质感的文字,不同的感觉,非常适合放在枕边读的一本书。
5、《心安是归处》琦君
很温暖的一本书。
6、《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
迟子建文笔的严谨、细腻,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风格。而她这本散文集类型相对较齐全,满足了我的需求,有叙事的,写人,写景,写物等等。
7、《我的孤独在人群中》刘亮程
把人与自然写得触动人心,在他的笔下,万物是有灵的。刚开始读的时候,有的读不太懂。
8、《我与地坛》史铁生
无论读多少遍,都会被史铁生的文笔震撼到。
9、《一器一物:遇见旧时光》吕峰
很有启发的一本书,一本书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写的都是一些生活的旧物件、老物件,如擀面杖、磨刀石、葫芦、咸菜坛等等,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藏着无数可写的内容与故事,妥妥的素材库!
10、张晓风《不知有花》
11、张丽钧《请允许一朵花慢慢盛开》
二、阅读/写作方法:(5本)
1、《为了报仇看电影》韩松落
想要学习影评,一定要看这本!视角小、新颖。比如,写北野武的电影,竟然想到从北野武的画的花入手。写张爱玲,写的是张爱玲的匮乏。
2、《阅读是一种宗教》曹文轩
曹文轩是著名作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这本书不是他关于阅读的方法论,而是一篇篇他的读书笔记,共有三十多篇。涉及鲁迅、沈从文、钱钟书、马尔克斯、毛姆等中外作家、作品及相关话题。
书中并没有泛泛而谈某本书的内容,而是深入作家作品,寻找阅读的缝隙和细节。有意思的是,这些读书笔记的切入角度都很小,但非常新颖,比如沈从文的柔情、汪曾祺水洗的文字、钱钟书的比喻等。是在我们阅读可能忽略掉的细节、注意不到的地方,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阅读和思考的可能性。
3、《会呼吸的写作课》包利民
针对的是散文的写作方法书,把文章的结构、语言掰开了揉碎喂给我们读,怎么找素材、找角度、找细节等等,非常细致。
4、《写作教练在你家》郝广才
讲的是写作的底层逻辑。
5、《海绵阅读法》李小墨
三、传记/历史类(4本)
1、《埃隆·马斯克传》[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2、《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
3、《曾国藩传》张宏杰
4、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没读完)
很好看的历史书,没有故作高深的论调。
很早就开始读的,但这部大部头书,一直没读完,值得我们不断回味、体味、品味。
就像开篇引子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历史,喜欢那些过去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回味。”
四、文学艺术类(6本)
1、《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余华
这是一本我偶然从书架上拿下来读的书,却停不下来的书。它是余华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的早期作品。一直以来,余华的苦难式书写给我们留下了“把悲伤留给读者”的印象。不同于读《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长篇小说时的感受,这本书则有一种残酷又温暖的感觉。
虽然同样带有荒诞和现实、黑色幽默的色彩,但这些短篇小说没那么厚重,模糊了真实与虚幻,里面有青春、友情、婚姻和人生等元素。
阅读这本书时,我感受到既荒唐又真实的独特体验,书中的故事无法用常规逻辑理解,但正是这种荒诞和现实的交织,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2、《棋王》阿城
3、《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
4、《食南之徒》马伯庸
5、《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加】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陈以侃 译
6、《东京八平米》【日】吉井忍
五、个人成长类(3本)
1、《往里走,安顿自己》许倬云
2、《悉达多》【德】赫尔曼·黑塞(探索人生意义的经典之作,这本书真的值得一读再读!)
3、《人生只有一件事》金惟纯
六、常读常翻的书籍(4本)
1、《迟子建散文》迟子建
2、《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3、《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丁立梅
4、《花未央,人未老》丁立梅
2024年阅读成就:
1、质量重于速度:今年,我不再追求阅读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每本书的深度与质量。
2、读书为我所用:我不再单纯为读书而读,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与自己成长相关的书籍。比如,有时候需要了解某个领域,会去选择这个领域相关的工具书和专业书籍来读。
3、读书不再焦虑:不再因未读完的书而焦虑,每本书我都会以自己的节奏慢慢消化吸收,学会享受阅读的过程。
2025年阅读计划:
1、按主题深入阅读:我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按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尤其是逻辑、思考、历史和传记类书籍,扩大知识面,提升思维深度。
2、读书微笔记:每次读完书,有时感触不多,就不会提笔写下来。计划新的一年,每读完一本书,都尽量写一两百字的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悟。如果有更深的感悟,就把这微笔记再扩充,内化为自己的思考。
3、每月读书总结:希望在新的一年定期总结每月的读书心得。读书留痕!!!在阅读时做一些读书笔记/记录,或许,是一个好的开始。
最后,我想说的是,任何人的书单,对你只能是起到参考性的作用。只有真正去读,建立起自己的阅读体系、阅读习惯,才会真正作用到你。
范雨素说:“一本书读完可能就忘了,好比竹篮打水,是一场空。但是竹篮经过一次次水的洗礼,竹篮会一次比一次干净。”我想,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坚持阅读的意义。
感谢读到这里的你们,一起加油~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