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刘禄曾陪同著名女教育家吴贻芳去她的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领取“智慧女神”奖。之后她们在一位美国客人带领下,一起参观了白罗可仓博物馆,参观完之后,好客的馆长热情地邀请她们参加晚会。
正在闲逛时,一个身材略胖的高个男士眼里带着兴奋的目光看着她,刘禄曾心里有点奇怪,在脑子里回想了一下发现自己对这张面孔并没有印象,于是出于礼貌微笑着向对方点头示意。
没想到那男子在看到刘禄曾发现自己之后便向她走了过来,见刘禄曾一脸疑惑地看着自己,男子笑了一下开口问道:“女士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了,只是您长得特别像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冒昧地问下,请问您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呢?”
刘禄曾虽然很疑惑,但还是礼貌地说:“我来自中国,名叫刘禄曾!”
没想到男子听到她的名字之后就激动了起来:“啊!我就知道自己没有认错!您还记得我吗?我叫詹姆斯•伯特纳,20多年前的朝鲜战场上,我曾是您的俘虏···”
听到这个名字,刘禄曾的回忆忽然翻涌上来,想起了这位当时被自己审讯过的詹姆斯,顿时当年发生过的一切瞬间涌现在脑海间,仿佛炮火轰鸣声、敌机扫射声、战士呐喊声都在耳边响起......
正题开始之前,新来的朋友别忘了点点关注,既能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出身名门,却成为战地里一道光刘禄曾是个地道的上海人,出身优渥,父亲是中国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刘体智,母亲是湖南名门望族千金,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刘秉承,是一个实打实的名门贵族。
虽然家境优越,但是刘禄曾并没有养成骄纵的脾气,反而知书达理、落落大方,并且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国家。 1947年她考入东吴大学法学院,在东吴大学法学院读书,学习国际法。东吴大学创办于1900年,原先是一所教会学校,因此里面设有专门的英语课程,所以刘禄曾也得以学了这门课,上学时的刘禄曾就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刘禄曾一直想要成为解放军文工团的一员,但因为家庭的原因没能如愿,本打算毕了业就准备在学校工作,但是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了,由于战场上抓到的主要为美国俘虏,因为语言上的不通,导致解放军无法与敌方俘虏进行语言沟通,因此急需一批翻译人才,这时的刘禄曾果断地放弃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的大小姐生活,积极报名成了一名翻译志愿者,也是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刘禄曾圆了自己当兵的梦想。
终于穿上心仪已久的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这也让她内心激动兴奋不已,从小保家卫国的信仰一直坚守心间,现在终于可以实现了,于是她便踏上了这条充满乱炮战火的辛苦路,那一年她才22岁。
然而当她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战场之后才发现,战场并没有她想像的那么简单,在这里积尸如山,血流成河,这也是刘禄曾第一次这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场上的条件也是异常的艰辛。
零下几十度的天气,让士兵们穿不暖,吃不饱,饱受折磨,冰天雪地的天气下艰难前行。人们用雪做汤,用棉衣起火,冻得直哆嗦,这些恶劣情况别说是一个初入战场的小姑娘了,对那些有经验的士兵来说也是一种难熬的折磨。
但是情况不允许落后,不允许悲伤,因为随时都要行军。老兵一直鼓励她,不管多么辛苦多么煎熬,都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下来就有可能再也起不来了。
同伴的关心和鼓励,让刘禄曾更加有信心和力量,虽然她出生在书香门第世家,但是却一点大小姐的架子和矫情都没有,为人随和,踏实,吃苦耐劳,所以同行的老兵们也都很喜欢她。
最开始进入朝鲜的刘禄曾被安排到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工作,主要负责翻译缴获的敌军文件,以及监听敌军电台、广播等内容。因为当时只有一个喇叭和广播,不得已刘禄曾每天都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广播,向美军介绍我军的俘虏政策。后来随着战务紧急,慢慢地组织把审讯俘虏的任务也一并交给了她,因为她学习的是法律,在这方面也算是对口,加上平时对待工作积极严谨,组织上也很重用她。
1950年底,刘禄曾跟随其他翻译员一同进入一个山区村镇,这个小镇是我国关押那些敌军俘虏的主要场所,刘禄曾还有其他的同伴们,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一些列的方式让敌军俘虏提供对我国战情有益的消息并且能够为我方所用。
起初这项任务对于她来说并不好做,虽然她懂得英语,但是对一些军事用语不怎么了解,所以她一边突击学习,一边工作,好在自己有一定的底子,加上勤于练习,很快就熟悉各种军事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