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李商隐这个人啊,不好讲,他有时候像李白,充满了浪漫;有时候跟李贺相似,想象瑰丽;但他又确实受到了杜甫的影响。
这首诗叫《无题》,咱们先说说什么叫“无题”。
一般的诗人,都会用诗题说明某首诗中表现的具体事件,有时候诗题长达数十个字,说不清的往往还会加上一段小序,但是李商隐不一样,李商隐的感情太过深厚,他用诗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失落、惆怅,是他心灵的境界,不能用一个真正的题目来概括表达,所以干脆就“无题”了,或者用诗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比如《锦瑟》,实际上也是一首无题诗。
我常在文章中说,读诗,一定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比如杜甫,读他的诗,不但要全面了解背景,甚至要把许多首诗结合起来读,才能完全弄清其中的内涵。但有些诗人、有些诗却不一定,比如李白,你只看诗本身,就能体会到他的仙气;再如李商隐,他的诗,可以很直观地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这类诗人,把他的诗分成两次读,第一次直观感受,第二次深入了解,每次都有新感觉。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围绕“梦”来写,表达的是思念之情,通常的写法是:分别——思念——做梦——梦醒,这样的顺序,但李商隐却先写“梦醒”,然后“入梦”,在梦的幻觉中,又有真实,亦幻亦真,非常有艺术性,也非常烧脑,跟看《盗梦空间》似的,分不清哪里是梦,哪里是真。最后,用“更隔蓬山一万重”的艰难险阻,与开头“来是空言去绝踪”的难以见面,遥相呼应。
具体的诗意赏析就不说了,主要说说最后一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句诗用典,而且还是神话典故——这是李商隐的一个特色,如果不能了解这一层,就很难读懂李商隐的某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