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817 年四月,白居易在江州任职(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闲暇与友人一起登山游玩。当他们一行人踏上大林寺地界时,就强烈地感受到气候环境的不同。庐山下平原旷野的桃花都已凋谢,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却含苞欲放,仿佛又回到了早春时节。白居易惊喜赞叹之余,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意境是人生何处不桃花,不用再纠结“人间”的“芳菲尽”。“山寺”本就远离喧嚣,富有禅意,加上满园的桃花含苞待放,幽香静发,如同步入仙境,足以让人感悟到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和延续。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初夏四月,白居易看到柳絮飞舞,落红满地,心情颇为伤感。可当他来到了大林寺,看到这里的梨花、桃花才刚刚开放,犹如初春之景,久困在山下的白居易,突然见此美景,心中惊喜不已。
“芳菲尽”对应“始盛开”,是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人都会有恨春归的心情,白居易也一样。春天会在每一年逝去,年年这个时候,也自然有了一份伤春之情。可是今年却不一样,正在为春惋惜的时候,繁盛的桃花出现在了眼前。原来是自己错怪了春,其实春天并未归去,而是像顽皮的孩子和我们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了深山古寺之中。
白居易这一首诗用“桃花”象征“春天”,又用“春天”来象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四十五岁的他虽然仕途坎坷,连遭打击,但是内心在保持恬淡的同时,从来没有改变过志向。他仍然盼望着能像登上庐山顶峰寻找桃花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攀到一个常人罕至的高度,努力寻求世间光明与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