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八 八角形婴戏风筝枕
C类型 河北磁县文保所收藏有一件八角形婴戏风筝枕(图八),枕长28.7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绘婴戏风筝纹。该孩童赤裸着双臂,胸前系一个兜肚,下身穿着长裤。他右手持纺轮,左手向前摆,边跑边向后看,身后的风筝这时正徐徐上升。这样的场景,就好像清诗人高鼎《村居》中所描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宋元时期,放风筝是很受人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可以说是老少咸宜,其乐无穷。这时的放风筝从元宵节过后一般持续到清明节前后,清明节因此也有一个别称为“风筝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孩童骑竹马纹枕(图九),画面上孩童梳双丫髻,上身着长袖花衣,下身穿肥腿长裤,腰系长带,一手持马鞭,一手持马缰,做催马扬鞭之状。而孩童胯下之“马”,则是由长满绿叶的竹竿制成,马头是用布缝制而成的玩具马头,并配上络头缰绳,马尾则是用竹竿上的一个细长的叶子表示。在中国古代,骑竹马是历史悠久的儿童游戏。早在《后汉书》中就有记载,郭为官政绩很好,孩童欢迎他到来时“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到了宋代,这个游戏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人们以为孩童玩起竹马游戏后,长大后会走富贵路,成为一种吉祥的愿望。由于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祝愿,成人有时也会鼓励孩子们去玩竹马游戏。当孩童策马扬鞭时,定是尘土飞扬,童趣无限。童子猜拳纹枕是婴戏纹中的另一件精品(图十),图中两个孩童作划拳状,一孩童头顶扎一小髻,赤身穿一花兜肚,身体略向前倾,右手出拳,左手五指张开,双腿弯曲。另一孩童头顶无发,颈部带一个项圈,身穿长袖花衫,右腿微微弯曲,左腿稍稍抬起,右手出掌,左手侧伸出两指,双方的眼睛都紧盯着对方所出的拳式。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儿童的左手姿势都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正是这种强烈的动作表现出两个孩童瞬间紧张的心情,就像突然静止的电影画面一样,制作者抓住了儿童嬉戏是最精彩的部分,将其定格,把他们全神贯注的表情和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图九 孩童骑竹马纹枕
图十 童子猜拳纹枕(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二)乙类作品也分为两个大型,第一种是单独捏塑出孩子的形象,塑造成为婴孩的模型;第二种则是做成孩儿枕,儿童的造型大多作为瓷枕的底座,增加枕的美观。
第一种作品从性别的角度来看,有男孩也有女孩;从民族来看,不仅仅塑造汉族孩童,也有其他民族的孩童;从孩童的姿态来看,有些孩童是站立的,身体前倾,弯腰弓背,双手抚膝,有些孩童盘腿而坐,双手放于大腿之上,还有孩童两腿叉开坐于石墩上,目光向前,双手合十;从孩童的动作上来看,有抱着宠物如猫狗之类,有抱着挂果的,还有击鼓的、抱盒的多种动作。孩童中不仅有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身着羽毛编成的道服、手中持净瓶的道童形象。瓷塑孩童身上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身穿窄袖长袍的,有着圆领窄袖的,还有一些孩子颈部带有项圈。这些不同性别、民族、姿态、动作、服饰的孩童瓷塑,让我们全面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儿童的活泼可爱。在一件元代枢密府的釉瓷洗上(图十一),塑造着四个孩童的形象,该洗为正椭圆形,澡盆状,内塑四个洗澡的儿童,儿童均展开双臂用手抓住池沿。人物塑造真实细腻,开脸稚气,四肢及脚趾的刻划都十分精细到位,洗底部及内壁共塑四张荷叶,又环绕每个儿童头顶处塑出四条藤茎供儿童抓握。这件瓷塑中,将四个孩童的形象自然地放于一个洗中,构思不可谓不妙,而做工又相当的细腻,是瓷塑作品中的精品。
图十一 婴戏莲池瓷塑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