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盘腿是什么意思,说一个人像瓷娃娃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5-03-27 19:17:38

图十二 定窑白瓷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的孩儿枕中最著名的一个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定窑白瓷孩儿枕(图十二),该枕造型以小孩背部作为枕面,婴儿侧卧于榻上,孩童眉清目秀,体态圆润,双目微开,小手放于头之下做欲睡状,两脚弯曲交叠,状态悠闲,形象非常生动。而枕的做工上,从花纹到衣饰都精雕细刻,逼真流畅,显示出杰出的制瓷与雕刻工艺,是宋代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孩儿枕上孩童的数量,不仅有一个的,并且会有一个孩儿枕上塑有两个孩童的形象,如湖田窑发现的一件孩儿枕作品(图十三),枕体塑成两个手持莲枝的孩童背向交体侧卧于扁平长方形垫板上。左侧婴孩右手支头,左手抱莲枝;右侧婴孩左手支头,右手抱另一婴孩的胖腿。婴孩都头扎双髻,身体胖乎乎的。孩儿枕上婴孩的造型,多为孩童手持荷叶,这多与当时的“摩喝罗”有关。

瓷娃娃盘腿是什么意思,说一个人像瓷娃娃什么意思(13)

图十三 北宋湖田窑孩儿枕

无论平面儿童形象的表现,还是立体的捏塑儿童的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各个窑口都有发现,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作品中。

二 宋元时期儿童题材的窑系特点

婴戏纹图案以及孩童造型的瓷塑是我国南北方瓷窑都喜爱的装饰题材之一,描写儿童生活的画面很多,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磁州窑系烧制的瓶、罐、盘、碗、枕等器物上最为常见。

耀州窑瓷器上的婴戏纹图案种类繁多,董彩琪在《耀瓷婴孩纹饰》分为婴孩与植物纹、动物纹和水族纹饰组成的图案;婴孩模型玩具及瓷塑;孩儿枕及其枕面上装饰婴孩纹饰;化生类婴孩纹饰。在技法上,耀州窑以刻花为主,印花少,刻花工整流畅,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瓷塑作品也较多。

定窑瓷器中,婴戏纹饰多为体现吉祥如意的图案,多见于碗、盘、碟、洗之类的器物内壁上,孩儿枕也有发现。其技法多为印花、刻花工艺装饰图案,图案布局严谨、繁复,层次分明。孩儿枕的雕塑水平和造型能力也显示了定窑在制瓷工艺中的成熟,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景德镇窑烧制的婴孩形象多见于孩儿枕上,孩童的形态多样,数量也有一个和多个之分。而在婴戏纹图案中,多为孩童戏花之类,工艺上使用刻花的技法,纹饰中的线条颜色富于变化。

磁州窑瓷器上的婴戏图案主要是反映乡土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图案,所表现的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婴孩的数量在一件器物上多为一两个,很少有多个婴孩同在一器物上嬉戏的图案,并且多饰于平整的枕面上。在这个窑口也生产刻划有婴戏牡丹之类纹饰的图案,但总体来看,最能反映磁州窑婴戏纹特色的为前一类。磁州窑的瓷器在北宋时期很少见有婴戏纹饰,到了金代,婴戏纹开始大量出现,多为绘花工艺,很少见有刻花、划花的工艺用于婴戏纹的创作。

这四个烧制儿童题材作品的窑口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说甲类作品和乙类作品在各个窑口都有烧制,只是比例不同而已。但是这四个窑烧制的作品还是有一些不同:(1)磁州窑婴戏纹饰多为彩绘技法,虽有剔花、珍珠地划花等其他技法,但较少见;而其他三窑多以印花、刻花为主,几乎没有彩绘纹饰。(2)景德镇窑、耀州窑、定窑中的作品中的孩童形象多为群婴图,而在磁州窑中孩童多为一两个,很少见两个以上的作品。(3)磁州窑婴戏纹乡土气息浓厚,多为甲类作品中的B型,反映的儿童活动种类多样,而景、耀、定三窑作品则是甲类作品中的A型,多表现一种祝福、期盼的心情。(4)磁州窑婴戏纹饰多装饰在平整的枕面上,易于发挥彩绘的直观性,其他三窑多饰于盘、碗、碟、洗的底部。

三 宋元时期儿童题材瓷器流行的主要原因

瓷器上的婴孩纹饰丰富多样,装饰风格也变化多端,使得婴孩形象在宋元时期的瓷器上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些充分说明婴孩纹饰在瓷器上的流行,而瓷器上婴孩纹饰大量出现的原因又为如何,笔者做一个简单分析。

首先是受中国传统多子多福观点的影响。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认为子孙多为家族兴旺的表现,而婴戏纹图案中还经常与莲花组合在一起,构成婴戏莲花图,人们取其谐音“连生贵子”之意,表达人们对这一愿望的渴望。

其次,在当时的社会风俗中,需要大量的孩童造型的瓷器。宋代,每年的七月七日,人们称之为“乞巧节”,每家每户往往要摆上香案进行“乞巧”,而香案上会供有小孩的形象,为“摩喝罗”。这个说法来源于佛教“,摩喝罗”为佛教中的童佛,天生聪颖,密行第一。这种孩童的形象原是祝愿妇人“宜男”的祈祷用品,到了宋元时期,又有了求子的含义。“乞巧节”在宋元时期很流行,这个原因也使瓷塑孩童在这个时期大量出现。

第三,佛教文化的影响。化生图案的出现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婴戏纹饰中的“荷叶化生、鱼化生、螺化生”等,都是受佛教的影响,表现了人们企求平安吉祥的愿望。

第四,中国古代婴戏作品的影响。关于儿童题材的创作早在春秋战国已经萌芽,不过这时期儿童还不是创作的主体,只是附属于其他的形象之间。到了三国魏晋时期,作品中儿童的形象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单独以儿童为主体的创作,比如三国时期孙吴朱然墓中出土一个漆盘,在盘中间黑红漆地上部画山峰,山前空地上两童子持棍对舞。在嘉峪关壁画砖墓上同样也有一组关于儿童放牧、采桑、驱鸟、护桑的图案。到了隋唐时期,有关儿童题材的创作开始大量出现,比如在绘画中,就有周昉的《孩儿图》,韩滉的《村童戏蚁图》、《放牧图》,而在《宣和画谱》中,对这一时期画家张萱有这样的评价:“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足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髫稚,世之画者,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又贵贱气调与骨法,尤须各别。”说明当时的画家不仅进行儿童画的创作,而且对绘画儿童的一些技法进行了探讨,出现了一些绘画儿童图案的高手,自成一家。从张萱所绘画的《捣练图》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儿童绘画的熟练。在镇江市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中也出土了一件鎏金小银壶,在银壶的腹部刻有三组人物图,一幅是三童舞乐,一幅是二童对坐,一幅是说唱图。在唐代,制瓷业开始大规模出现,儿童形象也开始出现在了瓷器的装饰上。现在发现最早的在瓷器上绘有儿童图案的窑口是长沙窑,出土有一件彩绘婴儿持莲纹壶,该图案绘于青釉瓜棱壶的流下,褐色线条勾勒,近于白描,画面为一个系着红兜肚的胖娃娃,左臂缠绕飘带,右肩上扛一个莲枝,回头向远处望去。孩童体态丰满,笑容满面,给人一种天真烂漫的童趣。在宋代,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开封有名“杜孩儿”即因擅画婴儿得名。而苏汉臣则对画婴儿尤为专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市担婴戏》(图十四)和《秋庭戏婴图》,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而磁州窑作品中的彩绘图案多受此影响。在磁州窑婴戏图案中,孩童的形象一出现便是非常成熟,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究其原因,只能是受当时绘画中婴戏图案的影响。

瓷娃娃盘腿是什么意思,说一个人像瓷娃娃什么意思(14)

(图十四) 集古名绘 册 宋 李嵩《市担婴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五,从各个瓷窑的角度来看,当时瓷器已经不是皇宫贵族的专用品,瓷器的大量买主为平民阶层,既然民间有对婴戏纹图案的喜好与需求,烧制出大量的有关儿童题材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 结语

宋元时期瓷器中的儿童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从图案中的内容来看,既有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吉祥图案,又有能让我们了解当时儿童生活真实场景的彩绘图案;从立体的瓷塑作品中看,不仅能看到儿童的造型装扮,更让观者感受到了造瓷匠人对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和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当时我国有众多的窑口烧制儿童题材瓷器作品,但不同的窑口烧制的瓷器有不同的特点,从而也看出各地人们的审美心理的不同。而当时瓷器中出现如此多反映儿童形象的作品,是具有多种原因的,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当时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总体来看,儿童题材的瓷器作品,作为瓷器烧制中一类特别的种类,本身便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珍贵的艺术品,它所体现出的历史考古艺术价值对我们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作者单位为山西博物院,全文原刊于山西博物院官网,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转刊时有编辑。)

责任编辑:李梅

,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