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作为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的文学瑰宝,向来要求押韵工整,文采兼备。
尤其是魏晋时期的文学,更是注重辞藻之华丽,用句之精妙。不但句词与意象皆有增加,更是要求二者合一,彼此兼顾。
但古往今来,唯独有一首诗却显得格外的与众不同。
它没有华丽的词汇,精妙的语言,就连押韵也全然舍弃,可偏偏这样一首“离经叛道”之作,却为何被后世奉为经典呢?
这就要从诗的作者郑板桥开始说起了。
01 “怪人”郑板桥康熙三十二年,郑燮在鱼米之乡江苏出生。
初听这个名字可能会觉得陌生,但郑燮号板桥,因其在画作上都会落款“板桥郑燮”,因此郑板桥的名字也就渐渐流传开来。
清朝初年,在扬州地区有一批书画风格异于常人的奇人,其中成就最高的八人被誉为“扬州八怪”,而郑板桥则是“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的一位。
当时,世人皆追捧黄庭坚、赵孟頫的书法,隶书的风格被许多文人所采纳。
隶书又称八分书,“八分”一词,最早见于晋衛恒四体书势,至于八分书的定义,更是说法颇多。
但其中最普遍的说法是“八分”指东汉成熟的隶书,而其特点则为笔势如八字相背,左右两侧分布之状。
“熹平石经,为其标准。”所以称为八分书。
郑板桥却不甘落于俗套,他在隶书中加入行楷草,所书风格别具特色,书法凌乱无序,甚至被人称为“乱石铺街”,但他却怡然自得,为其取名“六分半书”,意味着虽取自隶书,但又有创新。
这种创新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郑板桥打破了篆、隶、正、行、草等各种书体的界限,他将文字的点画和结构随意安排,以楷书、隶书为主。
其二,他更是敢于打破书与画的界限,将一些画法笔触融进了书法之中,所写文字笔墨浓淡,笔画粗细,正斜分布,与当时书法所追求的截然相反。
后人也将这种独特的书法称为“板桥体”。
关于六分书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早年间,郑板桥练习书法相当刻苦,常常琢磨笔法字体,一次想得出神,他随手比划,手边无纸笔,就在妻子的背上划了起来。
而他的妻子则不耐烦地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干嘛在别人的体上乱划。”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番话却突然点醒了郑板桥,是啊,书法由心而生落于笔尖,自己为何一定要效仿他人呢。
于是郑板桥便另辟蹊径,开创了“六分书”,而先前的文体,从他四十岁之后便极少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