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几人有心戏弄于他,便叫住了郑板桥。
书生开口道:既然有缘相逢,何不也作诗一首,让大家来品鉴一番。
面对书生的故意刁难,郑板桥也完全没有在意,他略一思索便吟出了这首《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吟诗结束,郑板桥也不再理会众人,自顾自地向着远方走去了,只留下了不明所以的书生们思索着他所留下的诗。
前半阙听起来,属实是平俗不堪,甚至就如同街角巷尾小孩口中的打油诗。
但到了下半阕却文风一转,结尾一句点睛之笔却让原本普通的诗句变得生动了起来,众人这才后知后觉。
而再去看那“乡野村夫”,却已经消失在茫茫白雪之中了。
而这首《咏雪》却被记录了下来,成为了一篇佳作。
这首诗全文几乎由数字堆砌,内容也好理解。
纷飞的雪花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成千上万片数也数不清,但飞入梅花丛中都消失不见了。
乍一听仿佛三岁孩童所写的诗词,开篇用着最简单的描写,说出了雪下得很大。既无深远的立意,也无华丽的语言,让人不明所以。
可紧接着,千片万片的雪花,为何一融进了梅花中就消失不见了呢。
如今提及梅花,很多人脑海中都是浮现的粉色和红色,但其实古人欣赏的梅花更多的却是白色的。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都是提及梅花的洁白与雪媲美。
当我们再联想到郑板桥的一生,虽然他所作这首《咏雪》时,还未走上仕途之路,但他的志向却始终未变。
郑板桥自幼饱读诗书,立志考取功名为民造福,但无奈却不得重用,直到他49岁时,才在慎郡王允禧的推荐下当了一个七品小官。
本是康熙三十二年生人,如今成为进士,步入仕途却连皇帝都换了两次,深感命运弄人的郑板桥也刻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用来调侃自己的遭遇。
可即便如此,郑板桥却仍然立志成为一名好官,但做官难,做清官更难。
乾隆十二年,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的时候,突然遭遇天灾。
粮食颗粒无收,百姓们纷纷闹事起义,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状。
但一心为民的郑板桥并没有等来上级的指示便私自打开粮仓放粮,并且让百姓写下借条,作为领取粮食的凭证,结果救活了一万多人。
后来大灾结束后第二年粮食歉收,郑板桥便把这些借条全部烧毁,给了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
但对于那些为富不仁的权贵,郑板桥则完全是另一副面孔。
在赈灾期间,他为了防止商人囤积粮食然后高价出售,于是他先一步便下令查封了所有富户的粮仓,并下令他们不得涨价,必须按原价出售。
而当看到有的百姓已经买不起粮食后,他又规劝当地富商设立救济的粥棚,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可郑板桥的清廉正直却和当时的官场显得格格不入,最后他开仓济民的善举被告发于朝廷,无奈被撤职罢官。
在离开潍县的时候,郑板桥雇了三头小毛驴,一头驮着行李,一头驮着书和乐器。
另一头由随从骑着引路,而百姓们也是纷纷挽留这位难得的清官。
郑板桥一生刚正不阿,他也可以与其他官吏一样,对上级多多“打点”,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但他没有选择这么做。
官场的肮脏黑暗如同雪花一样数不胜数,但任凭它再多,洁白的梅花也丝毫不受它的影响,反而是那些白雪消失不见,只有梅花仍旧傲立枝头。
如此再看这首诗,全文无一字有雪,却又无处不在写雪,简单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力量更加深邃。
03 简单背后的力量郑板桥的《咏雪》简练而不简单,属于融情于景,而历史上有关雪的间接写同样有很多。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中就有这样一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