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百年校庆时部分作家班学生重回母校,与老师曹文轩合影,后排左起第三为曹文轩。
曹文轩将自己笔耕不辍归因于北大中文系的底蕴,“我还在写,是因为我还在中文系,还在受中文系氛围的影响,我还在读书”。
如今,曹教授外出讲课、参加会议、出差、回故乡,皮包和行李箱中,必然装着两样东西,一样是阅读的书,一样是随时可以写点东西的小本子。
他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不将书丢掉,一切皆不会丢掉。”
0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毕业后,曹文轩留校工作。从1980年第一次站上讲台开始,曹文轩就感受到,“我这一辈子就是中文系的人了,要与北大中文系相依为命、白头偕老”。
四十年来,他深耕三尺讲台,凭借特有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四十多年来,中文系“严谨之学风”早已深入曹老师的骨髓。他讲授的每一门课程都有着十分完备的教案,讲稿甚至精确到标点符号。曹文轩尤其强调,“教师必须为他在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每一个字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谈及课堂,曹文轩有自己的理解,“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体现一个知识分子的正直与良知的地方”。
正因如此,曹文轩开设的课程在全校深受欢迎,同学们选课踊跃。为控制听课人数,系教务老师常常需要颁发听课证,并到现场维持秩序。许多未能选上的同学自愿旁听,教室被挤得水泄不通……
05 常怀悲悯,自如抒写
北大中文系承载了曹文轩在这片园子里几十年的生活,他几乎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种“悲悯情怀”,他将其视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基本品质之一。
“悲悯永远是文学的基本精神,却也正是文学能够使悲悯情怀得以落实和抒发。它契合了北大知识分子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它当然讲原则,但它在不违背原则的同时,总有很有人情味的一面。这是北大的传统,中文系的传统,也是北大中文系的人文性之一。”
谈起曾经充满争议与焦虑的“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曹文轩教授找到了它所特有的迷人之处:“它必须面对当下思潮、当下文学创作,几乎是唯一一个需要激情的学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古老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后来的现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等,中国当代文学的位置很尴尬。
“但我们这些人,依然不屈不挠地坚守在这块看似荒凉的阵地上。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可与世界学术界频繁交流的学科。中国当代文学仰望中国现代文学的时代显然已经结束。它的视野之开阔、题材之广泛、对文学性理解之透彻以及强烈的实验性,已是不争之事实。”
这般铿锵有力,充满希望的话语,正是他在学术上、文字里自如穿梭、“野蛮生长”的最佳诠释。
个人简介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小学、初中统一语文教材主编之一。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火印》《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大王书》《穿堂风》《蝙蝠香》《萤王》《草鞋湾》《疯狗浪》《蜻蜓眼》“我的儿子皮卡”系列、“丁丁当当”系列、“萌萌鸟”系列、“笨笨驴”系列等。创作并出版绘本《远方》《飞翔的鸟窝》《羽毛》《柏林上空的伞》《烟》等50余种。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
百余种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希腊、日、韩、瑞典、丹麦、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阿拉伯、波斯等语种。曾获国家图书奖、中国政府奖、中国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等重要奖项50余种。2016年4月获国际安徒生奖,2017年1月获影响世界杰出华人奖。
文字:陈雪霁、刘珂昕
摄影:吕宸
来源: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
图片:北京大学新闻网、北京大学中文系公众号、受访者
编辑:唐儒雅、詹延苇
排版:唐儒雅
责编:昭花花、以栖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