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篇
友
《説文解字》:“友,同志爲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中那一声声嘤嘤鸟鸣,是鸟儿飞出深谷呼唤同伴的叫声。鸟儿和鸣于林,不愿独飞,人生世间,亦不可能离群索居、绝物而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看重朋友,论及友情的诗词章句比比皆是,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等。老话也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布衣百姓,都离不开朋友的砥砺和帮助。
“友”是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从字形上看,甲骨文和金文的“友”都是方向相同的两只手靠在一起的样子,就像现在朋友相见常常通过握手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因此,“友”字的本义即两人协力互助、相互支持,表达的是志同道合、互爱互助的情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朋友”的含义。不过在古代,“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师从同一个老师的人被称为“朋”,志同道合之人被称为“友”。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朋友”,相当于现在“同学”和“朋友”这两个词的叠加。
“君子以朋友讲习”(《周易·兑卦》),“友”作为一种人伦关系,在西周时期就已发展成重要的社会道德典范了。“朋友五伦一,结交不可轻”,在儒家倡导的五种人伦关系中,朋友是必不可缺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十分重视交友之道,《论语》开篇即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曾子提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朋友之间要相互促进、相互补益。儒家提出的交友原则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朋友有信”,即朋友间要讲诚信、守信义。在怎样交友上,孟子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上》),交朋友,应当看重他的品德,不能别有所图。
儒家认为交友的首要条件是志同道合,孔子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三观不合不相为友。理想、志趣、目标不一致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成语“割席断交”,讲的就是管宁因志不同、道不合而与华歆分道扬镳的故事。
管宁和华歆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士,也曾是很好的朋友,但通过两件事情,管宁决定与华歆各奔东西。一次是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土里有一小块金子,管宁看见,丝毫不为所动,华歆却高兴地拾起金子,端详了许久,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又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乘着华丽车子、穿着华美礼服的人从门前经过,管宁如同没看见一样,照旧读书,华歆却立刻放下书跑去观看。于是,管宁就跟华歆割席分坐,并说:“子非吾友也!”这看似苛刻的行为背后,是管宁严肃谨慎的交友原则。古人云“窥一斑而见全豹”,管宁从华歆贪慕虚荣的举动中,发现二人并非志同道合。后来,二人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管宁始终淡泊名利,不事权贵,以讲学终老;华歆则热衷于高官厚禄,应召出仕,官至太尉,封博平侯。
常言道“欲知其人,先观其友”,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孔子告诉我们,交友应当谨慎:“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他在《论语·季氏》里还明确阐述了判断一个人可交还是不可交的标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告诫世人,要与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交朋友,不要结交那些心术不正、花言巧语、诡计多端的人。
朋友相交,贵在知心。古人鄙弃势利之交、酒肉之交,因为“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文中子中说·礼乐》)。同心同德、同生死共患难,不因富贵而疏远、不因艰危而忘义的友情,被雅称为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布衣之交、杵臼之交、莫逆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管鲍之交等。
春秋时期,齐国人管仲与鲍叔牙少年时就是好朋友,鲍叔牙对管仲十分了解、赏识。两人曾经一起做买卖,分利的时候管仲总要多拿一些,鲍叔牙从来不认为管仲贪心,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贫困。管仲曾替鲍叔牙办过几件事,可是不仅没办好,反而弄得更糟糕,鲍叔牙也不认为管仲无能,因为他知道事情总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曾多次被罢官,鲍叔牙并不认为他不成器,因为他知道管仲只是没有得到发挥才*机会。管仲在打仗时曾多次逃跑,鲍叔牙也不认为他胆小怕死,因为他知道管仲家里有老人要奉养。相交数年之后,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来,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为相,自己却甘心位居管仲之下。管、鲍二人的同甘共苦、相扶相助诠释了友情的真谛,所以后世就用“管鲍之交”来形容朋友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的情谊。
“友”是理解,是欣赏,是包容,是信任,是坦诚,是奉献……“友”是诸多美德的化身,它使人如沐春风、如临秋水。团结、友爱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同甘共苦、携手共进,体现了中国人用心交朋友和待朋友如兄弟的优良传统。
(《中国字 中国人》编委会 编著)
内容来源:第六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读物《中国字 中国人》(山东友谊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