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汽车列车上坡停车打轮示意
6.6.7 城市公交车不应在站点以外的路段停车上下乘客。
6.7 高速公路行驶
6.7.1 高速公路行车应按照本标准第2部分第9章要求操作。
6.7.2 不应长时间占用快速车道行驶。
6.7.3 不应在高速公路上停车上下乘客。
7
典型路况与环境驾驶要求
7.1 典型路况
7.1.1 桥梁
通过桥梁应按照以下要求通行:
a) 应核实车辆总质量、轴重符合桥梁承载规定,不应驾驶不符合规定车辆通过;
a) 通过漫水桥、便桥、浮桥以及一些简易桥时,应停车观察,确认安全后,在引导下低速通过;车上有乘客的,还应组织乘客下车步行通过;
b) 通过有冰雪、泥泞的桥梁时,应对桥面情况进行勘查,必要时在桥面铺垫一些防滑物品,然后选择桥面中间缓慢通过。
7.1.2 山区道路
7.1.2.1 驾驶车辆通过下坡路段时,应开启缓速器等辅助制动装置。
7.1.2.2 驾驶车辆通过上坡路段时,应按照以下要求操作:
a) 根据坡度、坡长、荷载情况,选择慢速车道或者爬坡车道行驶,提前将变速器操纵杆置于合适的低速挡位,动力不足时,及时降挡;
b) 注意观察水温表,当冷却液温度超过95℃时,选择安全区域停车降温。
7.2 典型驾驶环境
7.2.1 夜间驾驶
7.2.1.1 客车驾驶人夜间连续驾驶时间不应超过2h,每次停车休息时间不应少于20min。
7.2.1.2 客运车辆夜间行驶速度不应超过行驶路段日间限速的80%。
7.2.1.3 客运车辆夜间22时至凌晨6时不应通行未达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以下山区公路。
7.2.1.4 除实行接驳运输外,长途客运车辆凌晨2时至5时不应运行。
7.2.2 高温天气
7.2.2.1 在高温天气下行驶,应注意观察水温表,当冷却液温度超过95℃时,应及时选择阴凉、安全区域停车降温。
7.2.2.2 宜每隔2h或每行驶150 km停车检查轮胎压力、温度,发现胎温、胎压过高时,选择阴凉、安全区域停车降温,不可采取放气或泼冷水方式降压、降温。
7.2.2.3 频繁使用行车制动器时,注意检查制动效能;当出现制动效能衰退时,选择阴凉、安全区域停车,采取自然降温方式降低行车制动器温度。
8
紧急情况处置要求
8.1 爆胎
8.1.1 更换轮胎时,应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a) 拆卸轮胎前,在车辆其余前后轮下加止轮块;
b) 卸下备用轮胎,确认气压符合使用规定;
c) 检查液压千斤顶各部件正常,使用时不应超高超载;
d) 合理选择千斤顶的着力点,底面垫平,当地面较软时垫坚韧木材等,确认放置平稳;
e) 将液压千斤顶油泵上的放油螺钉旋紧,将顶杆旋出与车辆支撑位置对接,摇动手柄顶升;
f) 千斤顶将车辆顶起后,应及时用支撑物将车辆支撑牢固,不应将千斤顶作为支撑物使用;
g) 按对角顺序松掉轮胎螺母,用撬棒上抬轮胎卸下轮胎,卸下的轮胎依靠货箱下方做辅助支撑;
h) 安装备胎时,按对角顺序预紧固轮胎螺母,使螺母的锥形端面与螺栓孔的锥形端面紧密配合;后轮两轮轮辋通风口应对准,两胎气门嘴应对称排列,按180°分开;
i) 放下千斤顶后,紧固轮胎螺母,将换下的轮胎安装到备胎支架上,将工具放回原位。
8.2 制动失效、转向失控
当车辆发生制动失效、转向失控时,装备有缓速器或者其他辅助制动装置的,还应开启辅助制动。
8.3 发动机熄火
8.3.1 车辆在铁路道口发生熄火时,尝试重新启动,无法启动时,组织乘员离开车辆并迅速报警;如果有列车驶来,应迅速组织乘员离开轨道,朝列车驶来的方向撤离,同时设法向驶来列车警示。
8.4 车辆着火
8.4.1 车辆着火时,客车驾驶人还应按照以下要求疏散乘客:
a) 遇电气开关无法打开车门时,通过操纵设置在车门附近的应急阀手动开启车门或使用安全锤破窗,组织现场人员逃生;
b) 将现场人员疏散到来车方向距事故发生地点100 m以外道路或护栏外侧的安全区域。
8.5 车辆落水
8.5.1 车辆落水时,应按照本标准第2部分11.6要求操作。
8.5.2 车辆落水时,客车驾驶人还应按照8.4.2a)要求组织现场人员逃生。
8.6 车轮侧滑、水滑
8.6.1 当驾驶汽车列车发生侧滑时,应及时松开制动踏板,向挂车车尾侧滑的反方向转动方向盘进行修正;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可适当踩踏制动踏板,辅助方向修正。
9
货物运输
9.1 检查货物
9.1.1 出发前,驾驶人应检查货物,排除货物超载、装载不平衡和遮挡视野的情况。
9.1.2 运输途中,驾驶人宜在行驶80km内首次检查货物固定情况,后续每250km或者每3h检查1次。
9.2 装载货物
9.2.1 重型、中型载货汽车,半挂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得超过4m,载运集装箱的车辆不得超过4.2m。
9.2.2 低平板半挂运输车不应装载散装货物。
9.2.3 装载货物应平均分布于货厢地板,沿车辆纵向中心线顺装,较重的货物应放置于货厢地板的中部,见图3a)、b)。
▲图3a)
▲图3b)
图3 货物均衡装载示意
9.2.1 装载货物应将较重货物置于较轻货物的下方。
9.3 固定货物
9.3.1 装载不易变形的单件货物或堆码整齐无间隙的货物时,宜使用横(纵)下压捆绑的紧固方法,见图4。
图4 下压捆绑示意
9.3.2 装载包装货物且货物宽度超过货车侧板时,应层层压缝梯形码放,四周货物倾向中间,使两侧超出侧板的宽度一致,宜采用端部交叉捆绑或双交叉捆绑的紧固方法,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