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朋友找我诉苦,原因是她在公司做了一个项目报告,结果被领导和同事否定了。
电话里的她超级丧,说了一大通,列举了自己进公司一年来所有失败的记录……
大概说了四五条失败记录之后,她下了一个结论:
“我真的太差了,干啥都不行,废人一个。我根本就不适合这个工作。”
听到这些话,我本能的反应就是鼓励她,说她在我眼里是那么优秀,根本不是她说的这么差。
“你之前那个项目不就得到了大大的认可嘛,你做事一向这么认真负责任,真的很棒的。”
结果她说:“好吧,我就当你是安慰我。但事实就是我真的很失败。”
……
空气突然安静,轮到我开始沮丧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就是对方的 “自我否定式” 诉苦,让你感觉到了无力,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说什么?
实际上我的那番鼓励并不违心,在我看来她就是这么优秀,清华毕业、履历那么漂亮,工作又那么有热情……
但是对于一个决心自我否定的人来说,此时的鼓励再真诚,也只是 “无效安慰”。
毕竟她已经罗列了一堆证据来支持她的结论。
话说回来,生活中谁又没说过几句自否的话呢?
“我真的太差了,没公司会要我。”
“我就是个学渣。”
“像我这么丑的人,谁会看上我?”
当你陷入一系列的沮丧中时,你的自我否定是想要表达什么,又想要得到什么安慰?
面对 “自我否定”,为什么别人的鼓励没用?
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人,“安慰别人时,讲道理没用” 的道理还是懂的。
但是回想我跟这位朋友的沟通过程,我以为 “鼓励” 并不是讲道理,是一种包容和接纳。
那为什么她听不进去我的鼓励呢?
查了一下资料,看到了心理学家 Gottman 曾提出两个安慰的概念:[2]
1. 情绪回避
2. 情绪引导
这两个概念其实起源于家庭教育的研究,研究者发现,同样是面对情绪崩溃的熊孩子,父母们的做法截然不同。
有一些父母一碰到孩子大声哭闹、发脾气时,会心烦不已,他们把这些情绪看为一种需要克服、渡过,但不能停留的东西,因此会想办法回避这些情绪。
温柔的做法就是立马用玩具转移孩子注意力、或者抱起来不耐烦地重复 “乖别哭了” ;严厉点可能就是大声呵斥孩子、甚至惩罚,希望这些情绪尽快停止。
这种策略便是情绪回避。
而另外一些父母,会把这些情绪当作一个促进亲密接触、或者教导的机会,由此进行情绪引导。
他们会反复确认孩子的感受、试图去理解这些看起来无厘头的情绪;并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慢慢引导孩子去调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