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孩子的行为
让他相信“我真的能行”
儿子五年级时,被老师推选去当班会主持人。
当时一听说,我第一反应是“你能行吗,从来没做过这样的事”,就是简单一句话,瞬间让儿子眼里的光暗淡了下来。
老师再确认时,儿子选择拒绝,说自己不会。
直到他很多次做事不自信、唯唯诺诺,我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过分看重结果,没考虑过程,破坏的正是孩子的主动性。
心理学上有个“自证预言”:人总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预言来行动,最终让预言成真。
当孩子受到外界的影响,认为自己“不会”、“不行”,那他主动的概率会大大锐减,结果也就真不行了。
如果孩子从父母得到的反馈是“我能行”,那他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正向引导他不断努力,获得更大的成长动力。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和老公决定改变对儿子的表达,从根源上让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出游,一向习惯做行程安排的老公特地问儿子“想去哪里”“定什么酒店”。
刚开始儿子只会说不知道,很是抗拒。
但我和老公一点点引导:这个季节,哪个城市比较适合游玩,住酒店安排离景区近还是机场近好……
并鼓励儿子上网搜一下关键词,试试做一份方案对比。
结果儿子真的做了一份简约版攻略出来,虽然不成熟,但结果是好的。
为此我帮他复盘,告诉他比起写成方案,构思方案的过程更重要,过程对了结果一般不会差。
激励孩子的努力行为,会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只要他意识到自己能行,有一次、两次的成功体验,慢慢会在正向的自证预言中自我完善。
强化孩子的荣誉感
改变他的行为动机
行为设计学专家何圣君老师分享过一个儿子“找到”内驱力的经历。
以前让儿子写作文他就犯懒,每次周日晚上,其他作业完成了就剩下作文没做完。
为了让儿子学会写作文,家里给他买了大量的作文参考书,有时在旁边启发他,都无济于事。
一次偶然,何老师帮他把一篇好不容易编完的小作文发到网络社交平台,并发到朋友圈。
当晚文章备受好评,阅读量飙升,儿子充分感受到这份“荣耀时刻”。
随后不久,儿子又陆续发出几篇文章,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催逼,自发写起了作文。
为此何老师指出,想要在学习场景中帮助孩子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可以为孩子塑造荣誉感,用这种强烈的情绪触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而这,也和“霍森效应”有关。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教授曾到霍森工厂开展实验,结果意外发现:
工厂里的女工发现自己“被关注”到,所以开始加倍努力地工作,用行动来证明自己。
由此可见,这种“被关注”的荣誉感,对提升孩子有着最直接的正向指导作用。
一个正在努力成长的孩子,能在父母、老师瞳孔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他将有百倍、千倍的改变。
可以的话,把孩子获得的奖状,贴在显眼的地方激励他,用实际行动肯定他的进步;
将他在学习中得到的赞许和成就,认真记录下来,促使他一步步向上;
甚至在他做的其他不起眼,但对他而言却很重要的事情上,适当放大,让他设法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
孩子的荣誉感,会潜移默化改变他的一举一动,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
允许孩子做“无用功”
把选择权交给他
还记得《少年说》那个被爸爸撕掉56本小说的女孩吗?
热爱文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小说,写了30多万字。
可爸爸不满她严重偏科,理科成绩差强人意,声称“写小说耽误时间”,一口气把她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文字全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