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担任二军政治部摄影员的袁国祥将军在收录于《喀什市文史资料》第十辑的《喀什耿公楼的片段回忆》一文当中,生动描述了1950年春天某天他去探访耿公祠的景状:
“当我们来到耿公台前时,没想到台阶已经毁坏,一般人很难上去。于是,我们向附近老乡借了个梯子才攀登上去。一上耿公台,就进了一个山门,只见在那片被矮墙围起的高台平地上,一座雄伟的楼阁拔地而起,南北宽五间,东西阔三间,楼下中部三大间被红墙围起,可能是正殿,两边是宽阔的走廊和翘起的飞檐。上面高楼没有墙壁,20个立柱,凌空支撑着一个人字形的大屋顶,两层飞檐,简瓦覆盖,一如内地庙宇。据说正殿中供有东汉西域戊己校尉耿恭的彩色塑像,过去初一、十五常有人来此烧香朝拜。但我们未能进去一观,因解放后无人看守,人们也没有找到开门的钥匙。在这座高楼的东北侧,还建有一座两层的小楼,中间一间大,两边两间小,只是下层墙壁一部分已倒塌,也无飞檐覆盖下的游廊,楼上及其屋顶建筑与主楼差不多,但比主楼矮了大半截。现在从照片上看来,好像是一座戏台,又好像是供游客饮宴赏景的地方。其近旁有小屋,可能是伙房或看守人的住宅。”
1956年3月5日喀什大地震,将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耿公祠震倒,后来在反对封建迷信,以及当时消除所谓“大汉族主义”的思潮下,将耿公祠彻底拆除,并且将民国时代这一块耿公区改名为亚瓦格区(后来的亚瓦格街道办事处),将耿公台下的耿公泉,也叫九龙泉改作布拉克贝希。以至于现在大多数喀什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有这么一座古迹。真像袁国祥将军所说,“耿公楼的建立是一个历史的误会,那么耿公楼的消失也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