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耿公楼,喀什老城另一处不起眼的古迹便是徕宁城。
公元1759年,清朝军队平定了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大小霍加(即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的重孙波罗尼都与霍集占)之乱,统一了整个新疆,之后在喀什噶尔设总理南疆八大城的参赞大臣,同时设阿奇木伯克协助治理少数民族事务。参赞大臣之下又设领队、协办大臣各一,专理喀什噶尔、英吉沙二城事务。清朝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贵认为喀什个古城的格局“错乱无章,难以扎营,且官兵不便与回人杂处”(《回疆志》)等原因,上奏朝廷获准后,于1762年开始在旧城西北二里一个名叫“古勒巴格”的地方起建一座新城。古勒巴格意为果园,是当年大霍加波罗尼都的私人庄园,南有克孜勒河环绕,地势高敞,景致宜人。清军消灭波罗尼都兄弟后,没收庄园。与旧城相去很近却又互相分开,位置很理想。这座新城周长“二里五分余,高一丈四尺,底厚六尺五寸,顶厚四尺五寸”(《回疆通志》);四面开四道城门:东门叫承恩门,西为抚羌门,南为彰化门,北为辟远门。城内“建仓库、衙署及兵屋;城南辟教场、将台,规模大备”(《新疆回部志》)。1770年,又在此城西门的城头上加修正楼与角楼。1771年,由清朝乾隆皇帝正式赐名为“徕宁城”。原址在今喀什地区公安处驻地,旧墙至今可见。官方称其为徕宁城,当地人则称其为喀什噶尔新城或喀什噶尔汉城。维吾尔族群众仍称其为古勒巴格。
新城建成后,为清廷喀什噶尔参赞大臣衙署驻地,旧城则由维吾尔族的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驻守治理。新城东北处建参赞大臣、协办大臣衙署各一所;西部建有英吉沙领队大臣公馆、满汉印房、笔帖式官房、经牧处、营务台站、回子学房等建筑物。西门北侧设有粮饷局、库房、军械弹药库;西门北侧设满营将领衙署及满营兵房八十间与绿营兵房一百另三间;另外,城西北角建有一所监狱。随着城内人员增多,后又在西城门外设税务厅,南门外设接官厅与管理关厢都司衙署,同时又兴建了万寿宫(为清官员举行祭祀或大典之用)与关帝庙。1794年,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永保又上奏朝廷获准后,于城南门外建盖了大批商肆店铺,从内地迁来的许多满汉商民居住开业经商,以繁荣新城商业经济。当时人评价说:“徕宁城仰瞻宫庙之辉煌,凭临城池之壮丽,居然新疆一都会矣!”(《新疆回部志》)
公元1826年7月18日,即当年古尔邦节第一天,波罗尼都的孙子张格尔在中亚浩罕汗国与英帝国主义的唆使支持下,大规模武装入侵喀什噶尔。7月26日喀什噶尔旧城陷落,阿奇木伯克买买萨依提英勇牺牲。在失去一切援助的情况下,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庆祥调回守卡和打散的残部,与一千多名江、浙、湘、蜀、陕、甘籍的汉族商民退守徕宁城。首战与三千浩罕军队接阵,“及至接仗被官兵凭城打退,*死八百余人,带伤者不计其数”(《清宣宗实录》)。张格尔见不奏效,率本部兵马亲自攻城,又未得逞。于是他命人在克孜勒河下游堵坝截流,以期抬高水位淹毁徕宁城。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湖南长沙籍的普通清军士兵黄定湘(1801-1826年)奋身泅水,从水底凿开坝土,水位骤降,城池得救。这位普通的清军士兵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赢得了当地人极大的尊崇。他死后,新疆各地称其为“方神”(保护四方之神),有十几个县为他建起了方神庙,地方官吏与百姓每逢月初一和十五都定期进庙上香,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1826年9月28日,张格尔叛军还是攻陷了徕宁城,参赞大臣庆祥自*殉国,徕宁城也大半毁于硝烟战火之中。1828年张格尔事变平息后,新城迁至今疏勒县址重建。徕宁城于是废弃。
1898年,因清朝驻喀什噶尔副将协台衙署设在原徕宁城遗址上,清军副将杨德俊在疏附旧城(即喀什噶尔古城)西边开了一座城门,与协署接通,并在徕宁城墙旧址上又补筑了一道新的半圆形城墙,这座小城被称为“月城”,当地维吾尔群众称为尤木拉克协海尔(即圆城)。月城与旧城既相接又相隔,为历年官府驻地,直至解放前夕,仍是旧政权当地驻军的旅司令部。喀什噶尔徕宁城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进程中,谱写过壮丽辉煌的篇章,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之名与业绩,是一座值得纪念的古城。
现今的徕宁城,因修筑城市道路,已拆毁大段城墙,仅存一小段墙基和城门在默默地诉说着古城的往事。
作者:喀什汉人
参考资料:
1.《喀什市文史资料》;
2.《新疆文史资料》;
3.祁韵士《西域释地》;
4.祁韵士《西陲要略》;
5.尼亚孜克里木《新疆部分地名研究》;
6.王树枬《新疆图界图志》;
7.艾孜买提的微博。
8.百度百科
9.耿公楼图片来自“喀什古城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