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与夫人梅志1934年摄于上海
三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逝世。胡风曾记叙“他马上感到四周一下子都成了混沌,眼前一片漆黑……他还象过去一样,急步走过客厅,上了楼……他见到,先生安静地躺在床上,面容和昨天一样并无大变化,但闪电一样地感到,那双智慧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
鲁迅先生逝世当天,胡风是最早到先生家的人之一。胡风来到时,除了鲁迅夫人许广平,还有鲁迅的朋友日本反战作家鹿地夫妇,以及正在为先生画像的青年作家兼画家曹白,之后冯雪峰也赶来了,宋庆龄也及时前来吊唁。鲁迅先生逝世讣告和“讣告送至名单”等诸多文字起草事宜,也都是胡风亲手所写。
为鲁迅先生抬棺的十二位作家
鲁迅先生丧仪场景之一
当时新式葬仪中的抬棺人,已与往昔的抬棺粗工不同,大抵是逝者事业的合作者或继承人。为鲁迅抬棺的青年作家,就是鲁迅文学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受到鲁迅的信任,也为捍卫鲁迅的文学道路而斗争,从他们所坚持的文学主张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可以透视出鲁迅文学道路的历史命运。
在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和下葬时,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写有“民族魂”三字的旗帜,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地来为他送行,场面十分感人。为鲁迅先生抬棺的十二位作家中就有胡风,另外还有萧军、黎烈文、吴朗西、周文、靳以、姚克、黄源、张天翼、曹白、巴金和日本友人鹿地亘。对于生者,这当然是个荣誉。鲁迅先生逝世后,胡风被文化界公认为是鲁迅精神的代表继承人。
四
胡风曾指出,中国人身上有种被几千年封建专制导致的精神创伤,心灵有一道伤痕,这道伤痕就是长期被专制政治制度压制而产生的奴隶习性,这种习性最重要的特点是不敢反抗,逆来顺受。所以,胡风号召作家要高扬自己的主观战斗精神,首先是一个战士,才能写出具有战斗性的作品,才能克服心里面奴性的创伤。
于是,当年很多年轻人就按照胡风的理论来创作,写出了许多非常高昂的、具有战斗精神的诗歌、散文、小说,从而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七月派。艾青、田间、邹荻帆、艾漠(贺敬之)、路翎、绿原、徐放、刘雪苇、牛汉、鲁煤、阿垅、鲁藜、贾植芳、王元化、何满子、欧阳庄、冀汸、胡征、曾卓、郑思、彭燕郊、朱谷怀、晋驼、何剑薰等,他们都是七月派的典型代表人物。
1982年11月,胡风八十寿辰时,与前来看望他的路翎、绿原、牛汉等“七月派”作家合影留念
胡风在抗战期间创办的《七月》杂志,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国统区最早创办的进步文艺刊物,前后共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在上海创刊了《七月》周刊;然后在汉口汉润里42号创刊了《七月》半月刊;最后在重庆武库街创刊了《七月》月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由于时局混乱,条件艰苦,很多报社不堪重负,停止了一些大型文学期刊的发行。当时大型的刊物如《文学》、《中流》、《译文》、《作家》等纷纷停刊。虽然之后茅盾靠一己之力,将四大刊物合刊为《呐喊》,但胡风却认为“把五四时代鲁迅先生的书名作为轰轰烈烈的民族战争中的刊名,但到底和时代的感情不大相应。”之后,《呐喊》周刊虽更名为《烽火》,但该刊还是陷入了一种观念性境地,内容比较空洞,文学上比较薄弱。
胡风曾经说过:“这时候应该有文艺作品来反映生活、反映抗战,反映人民的希望和感情。因此,我就和朋友们凑了几个钱,在上海创办了《七月》周刊(是用一张纸折叠成的十六开本),这就是《七月》创办时的情况和办《七月》的主要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