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红瓦房就是至今保存较好的汉口汉润里
熊孑民出生在武昌,个高稍胖,早年他与董必武有过密切交往。1927年冬,李达与邓初民、熊得山、张正夫、熊孑民等,在上海重庆路马安里204号创办了“昆仑书店”,李达任主编,主要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革命读物。从此以后,熊孑民便在书刊出版界崭露头角,成为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商人。他为人忠厚,非常善于与人打交道,其实,熊孑民的真正身份则是专为“中共特科”秘密工作的一位无党派人士。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前夕,熊孑民的家曾搬迁到桂林城中的六合路29号,此时他的家就与“中共特科”名人和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李克农的“家”,是共用一个院子的邻居。
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爆发后,熊孑民一家从上海搬迁到汉口,租赁了汉口汉润里42号这座既身处闹市、又相对隐秘的独门独户两层楼房。熊孑民家虽然人口多,但他仅仅只居住了楼下一层,二楼则另有其他安排。
六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正式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半个月后,蒋介石于9月11日发布命令,改称八路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属第二战区管辖。
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会议上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决定:宣布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在西安、太原、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公开设立八路军办事处。为了加强对长江沿岸以及南部中国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对武汉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在这之前的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武汉成立长江沿岸委员会,*为*,秦邦宪、董必武、叶剑英、林伯渠为委员,负责长江流域各省的工作。
董必武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于1937年9月初离开延安,经西安到达武汉,受到熊孑民等人的迎接并安排在汉口汉润里42号的楼上住了下来。从此,董必武与熊孑民一起开始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筹建工作。
1938年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使用过的证章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
9月下旬,董必武委派熊孑民正式租赁了汉口府西路与府南一路交汇处的安仁里1号和2 号住房,该房东是董必武的黄安老乡阮先生。随后,董必武就从汉润里42号楼上搬迁到了安仁里1号居住,安仁里2号则作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的办公用房,同时,董必武还委派熊孑民出面,在安仁里附近的东方旅馆楼上,包租了一个大房间,专门用作接待来访的客人。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安仁里2号正式成立,董必武任中共中央代表,李涛(亦名李湘龄)任处长。
1937年11月中旬,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南京危在旦夕。11月底,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党政机关,从南京迁到武汉。12月初,八路军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分两批迁到武汉。经报中共中央同意,八路军南京办事处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正式合并,此时机构扩大,人员骤增, 安仁里1号和2 号的房子已不敷应用。
于是,董必武找到自己的学生、当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徐会之。徐比较同情共产党,而且也很敬重老师董必武,在他的帮助下,汉口市政府很快就将原日本租界中街89号的大石洋行拨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作办公用房,同时,把中街90号、120号也拨给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作招待所。此外,还将原日本租界的成忠街53号也拨给了八路军武汉办事使用。
1938年,董必武与义女苏韦在汉口合影留念
1937年10月,经过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反复交涉,争取到了在国统区出版《新华日报》的权利,并开始在南京筹备出版。筹备中的《新华日报》从1937年11月下旬起,因日本侵略军逼近南京而向武汉撤退。迁至武汉后的社址先设在成忠街(今张自忠路)53号,随后社址又迁到了汉口安仁里邻近的“大陆里4—9号”。也就在这时,胡风首次与*见面,从此,他就在*和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在武汉三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大陆里原名希昌里,位于汉口府西路149号,该里分是“辛亥首义”名人蔡汉卿的房产。1937年,蔡汉卿将希昌里卖给了大陆银行后,这里便改名叫“大陆里”。
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大陆里创刊。当时的报社领导机构为董事会,由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董必武、何凯丰、邓颖超6人组成,陈绍禹为董事长;潘梓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章汉夫任副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诞生在抗战烽火中的《新华日报》,从“创刊号”开始就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在武汉出版的10个月时间里,《新华日报》共出版287期报纸,见证了当时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艰难历程。
1938年,胡风曾应华岗之约,为《新华日报》编辑文艺副刊《星期文艺》,由于当时胡风的工作实在是忙得无法分身,《星期文艺》办了四期后停刊。然而,《新华日报》在汉口整个办报期间所需要翻译的稿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由胡风亲自翻译定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