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韩国人一直在谋求一个将汉字“扶正”的机会。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人觅得了良机。
进入90年代,韩国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的同时,社会文化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东北亚在世界舞台上也崭露头角。
因此,韩国社会上再次发出主张进行汉字教育的呼声。
因为汉字是在汉字文化圈中被广泛使用的国际文字,在汉字文化圈想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汉字教育必不可少。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大部分新闻媒体开始呼吁支持汉字教育,国民对汉字也有了新的认识。
金泳三总统在访问日本时提出了推行“汉字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希望通过汉字的标准化来促进东北亚的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
(金泳三)
1997年,韩国突然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给整体韩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个人财产和社会经济损失,但同时也给韩国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发展道路的良好契机。
恰逢其时,韩国的南广祐教授在给前国务总理高建的公开信中明确地阐述指出:
“国家现在陷入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错误的国民教育。施行韩文专用政策,使极端个人主义迅速蔓延,国民精神也走上了歧途。我们希望通过恢复历史上世宗时代之传统国语,从而使国家危机得到克服”。
虽然说,南广祐教授将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归于缺乏汉字教育,而导致国民意识的匮乏这一论断有些言过其实,但把韩国的国家命运与汉字政策联系起来的这种想法,促进了这一时期汉字教育的发展。
翌年,“韩国汉字教育推进总联合会”正式成立,该联合会积极倡导恢复传统的汉字教育,建议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汉字教育,以便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维持正常的国语教育生活。
为了有效地推进汉字文化教育,该联合会甚至提出了包括“各级学校所有教科书实行韩汉混用”、“公文、标牌、招牌上混用汉字或并记汉字”等“八大主张”。
为的就是“摆脱文化危机,以防沦为汉字文化圈里的孤儿。”
其实,汉语和汉字对于韩国人来说,不仅被认为是重要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也被视为是一种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社会和生活资源。
因为地缘上的优势,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韩国的贸易伙伴国,两国频繁的贸易往来,需要大量通晓韩汉语言的人才。
据统计,截止2007年,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的外交贸易合作伙伴国。
直到2013年底,中国再次取代了美国,成为韩国第一个主要出口目标国。
但是,韩文专用政策的推出,却直接导致了韩国近三代的人完全没有掌握汉字,出于他们在经商、工作、留学、就职等方面的需求,许多韩国人不得不通过自费去补习班继续学习汉语,这无形中也给整个韩国带来了很多的经济损失。
因此,不少韩国网友对“宪法出现汉字”一事感到欣慰。
而事实上,韩国国内对此事褒贬不一,争论不断,支持汉文化者、贬低中华文化者皆在其中,汉字在韩国的未来之路依旧扑朔迷离。
结语:汉字文化早在公元前便传至古代朝鲜半岛,到公元5-6世纪初,汉字的使用在朝鲜半岛已蔚然成风。
不论是因为政治、经济的需求还是一向抱有的慕华情怀,古代韩国都主动地接受中国文化并积极的学习和模仿。
但是,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加之韩国人自大的情绪作祟,汉字一度被排除在外。
韩国解放之后至今,“韩文专用”和“韩汉混用”之争从未真正停战,有的只是暂时的休战,两派各抒己见,分歧巨大,却各有各的道理。
在文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韩国面临的问题并非急于去掉汉字,而是如何加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唯有此,韩国才能在“不伦不类”中摆脱出来。
参考资料:[韩]崔致远.崔文昌侯全集[M].首尔: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院,1982.
[韩]安秉禧,《国語研究和国語政策》월인,2009 年
[韩]崔鎔赫,“韓中日的文字政策和漢字的字體研究”,慶尚大學校,日本文化研究所,1995 年,第 2 页
陈倩雯,“韩国《国语基本法》语言政策研究及其借鉴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9 年
崔丽红,“韩国的语言政策与国家意识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2 年,第 44 卷第 3 卷,第 41-46 页
高陆洋,“韩国语言净化事业——‘国语醇化运动’的启示”[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3 年第 2 卷 1 第 2 期,第 58-6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