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湖美景的优美段落,描写西湖美景的意境超美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6 19:48:39

御书楼为主,以碑亭月波亭为辅,相互间以折桥连接形成这组有主有次的湖边小园林的建筑群体格局。它们之间既被中轴控制,又通过相互进退形成品型建筑群。通过屋顶的变化,前部平台的有无拉开相互间的差异性。

御碑亭的攒尖顶及它的四面性的朝向成功交接了白堤和孤山路口的人流路径和视线。重檐歇山顶的御书楼则以此处面向湖面的最大的体量掌控全局,并以一种适宜的尺度压住了凸出水面的巨大平台。

月波亭是一个最值得玩味的建筑。虽然古建筑设计到了清代各种制式和限制已经到了扼*创造力的程度。但是在这个建筑的设计中,笔者不免要对学术界早已有的一些结论深表怀疑。这个建筑以一种脱离制式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围合平湖秋月楼背后的内侧水面,平行岸线的穿越亭子的动线,面向西湖的建筑群整体朝向这三个似乎相互矛盾的问题。

在古建筑中,山墙面和正面的两面性是大部分屋顶制式的特征。唯有四向性的攒尖顶能打破这一特征。单纯的从解决上述矛盾来讲,攒尖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在这里使用攒尖顶一方面无疑与碑亭太相同,另一方面围合内部水面所需要的建筑尺度和对长边的要求也无法通过攒尖顶得到解决。最终的结果是这个仍然采用歇山顶的建筑被切掉了一个角微妙而低调的成功解决了几方面的矛盾。主要的建筑长边朝向东面去围合内侧的水面,也以一个正面应对了来自东侧的主要人流。(月波亭的匾额也是放置于这个面)如果按照常规的制式的话,这种做法必然带来一个朝向西湖的山墙面。这无论是对于亭子里面的人的感觉还是对从湖上的人观看岸线来说都并非一种积极的朝向。

但清人面对这样的左右为难,大胆地切掉了平面的西南角,由此形成了一个有切角的平面轮廓。对于在湖上游船的人来说,有切角之后这个朝湖的立面便有了两层,更有了前后关系,它因此变得不再像山墙面而更像凸出水中的亭子。从一层建筑平面来看,对于从亭中看西湖的人来说,切角带来的是凸向湖面的一块空间,这种凸出带来的的趣味正如平湖秋月前平台一样微妙而难以表达。最后对西侧过来的人来说,进入这个亭子有一块凹凸的空间,显现了一种强烈的入口标识感,而那凸出水中的一段轮廓则增加了月波亭的吸引力。这个亭子的设计尽管在笔者看来非常的耐人寻味,但是在现场这个亭子的种种强烈的设计意图被面前的湖光山色所消隐。

描写西湖美景的优美段落,描写西湖美景的意境超美(9)

月波亭临水侧局部挑出到水面,削弱山墙面

描写西湖美景的优美段落,描写西湖美景的意境超美(10)

月波亭望湖

在这组小园林中以御书楼为界分形成了两个中心空间:面向湖面的平湖秋月前平台御书楼后水院

描写西湖美景的优美段落,描写西湖美景的意境超美(11)

由品形格局的建筑布局构成的内聚性庭院与发散性开敞性中心平台

前者是整个小园林的最主要也最闪亮的高潮与中心。如果说这组园林的设置全是为了营造这样的一个望湖平台也不为过。这个望湖平台与西湖,背后的御书楼构成的建筑-平台-水面的基本模式是一般园林中经常采纳的。虽然是常规的方法,但是这里的平台与建筑紧密的构成一体,形成一个脱开基本岸线的小岛。岛的四面临水的基本特征拉开了它与别处的差异,也为这个平台的独特的趣味性体验打下了基础。与基本的岸线拉开的近30米的距离与向西湖三面开放的开敞感进一步加剧了人在这一平台上亲水体验。这个位置湖面开阔,天空绵远,山峦起伏,既可欣赏湖中各小岛,又与西南角雷锋塔,南部的城隍阁形成对照,这样的外部条件是引发这个伸向水面的大平台的最重要的形式动因。

描写西湖美景的优美段落,描写西湖美景的意境超美(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