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入口,御书楼的大体量与小院之间的尺度为一层屋檐所化解
- 岸线设计:凸字形轮廓的反复应用
整组小园林面对背后的道路是一条平直的线,而面对西湖的面则创造出了不断变化的轮廓。但变中又有统一。岸线轮廓的设计以同一个模式被不断的在不同的层级上使用。这种模式就是凸字形轮廓。从整体来看,以平湖秋月楼与前平台组成的岛为核心将岸线最大程度的拉离开岸边(约有30m)。这是制造第一道凸字形岸线。
连接月波亭,平湖秋月楼与碑亭相互之间的水上平桥则制造出了整体的第二道的凸字形岸线。第三道和第四道岸线的关系是以第四道岸线的内退形成的。在这主要的四道面湖岸线中又有小变化。在第一道岸线中,那个面湖大平台的中间位置又有局部轮廓滑离整体深入水中。而这个窄小的变化却成为了今天游客最喜欢停留的地方。人总是有更近距离的亲近水面的那种*,这一小变化也成为这个小园林高潮中的最高潮。
由水上平桥形成的第二道岸线并没有与靠内部水院的南侧岸线直接拉平,而是相互间拉开了距离,使得内部水院的南岸线也形成了凸字形。前文所详细叙述的月波亭的建筑切角之后,出现了挑出到水面的一块凸空间,它也使得这第三道岸线发生进退变化。这个小园林中没有出现曲线,但却以不断转折变化的方式突破了直线的僵硬。凸形折线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不像曲线一样每一段都是均质,而总是呈现出有主有次,有进有退的变化。
这组小园林中将这种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在整体的凸形之下如众星拱月般将中心平台烘托成最核心的空间,在这一大的谋划之下又分设多道凸形岸线,在不同的层级烘托出各自层级最重要的东西。这三个建筑的布局也附和了这种方式,呈现出品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