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被动线瓦解的中轴
延续孤山路而形成的一条隐含中轴控制了整组园林。这种感觉会从平面上得到更加明确的体会。这条中轴线通过月洞门北侧的桥,穿越平湖秋月楼到达望湖平台,并指向那些轮廓优美的远方的山。中轴两侧的建筑配置,平桥的设计也都呈现出一种对称性。但这种对称性又似是而非,体量之间的错位与微差,凸形轮廓的不断设置都削弱了这种对称感。
但笔者以为这种对称感的削弱最主要的是因为这组小园林由动线设计带动的空间变化的精妙。这组园子的三个入口分列东中西三个点上。
东侧入口面对的主要是白堤过来的人流,这股人流量是最多的。平湖秋月楼与楼前望湖平台所组成的形式意向可以在白堤上被欣赏。这种标识感吸引了人群的前往。但越走近时,入口处的白墙将这种空间的意向压低了,并将园子里的景物全部隐藏起来。入口小院中的碑亭延续了这种被压低的尺度感。只有转过碑文之后,西湖的形象与平湖秋月楼才又再次展开。
在进入一个高潮之前刻意的压制,这种欲扬线抑的手法在这里也是刻意被采用的。碑亭与平湖秋月前平台正中观湖点之间的动线设计是这组小园林中最精彩的一段动线。在这个非常短暂的路程当中,路径发生了四次转折。而在这里让路径变成这般曲折的最主要的动因是贴水平桥与岛的连接位置。这个正对平湖秋月楼山墙面前部窄空间的连接点也许是最佳方案。正是在这个位置平湖秋月山墙与转角的一颗树再次制造了一次刻意被压制的空间。这一杯压制的空间既接续了人在贴水平桥上的作为次高潮的亲水体验,又进一步烘托最高潮空间的魅力。
由树的提示,山墙的延伸,游客被刻意引导着从建筑的侧面绕到建筑的正面,最终获得最为开阔的视野。
正中间则是另一番体验。穿过月洞门之后,是一座微拱的跨水小桥,整个空间非常幽暗。这种幽暗也应当是被刻意压制来烘托转过平湖秋月楼前望湖平台的的开敞的。有意思的是从这个院子到达望湖平台的方式并非沿着中轴穿越,而是被设计成了环形流线。不从建筑正中间穿越可以阻挡视线的直接穿透,也进一步瓦解了中轴线的存在。这一环形流线的设计也接续了两个侧路方向的动线,将这里动线的可能性变得更有选择性。(西侧入口到达望湖平台的动线与东侧较为相似,为避免重复不表)
由此可见,对称感不仅被偏于两侧的入口所分化,也被中路上环形流线的设计所最终瓦解。因此这种在图纸上得到的对称感在现场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