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敌军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瓦解敌人。
瓦解敌人的方法主要有三:
一是释放和派遣俘虏,二是派干部打入或前往谈判,三是开展政治攻势。
这3种方法是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不要拒绝其中的任何一种,只要有可能有效果都要使用。他强调,争取敌军起义对打倒蒋介石是有意义的,有可能时要尽量争取。凡是起义过来的国民党军队,我们都要欢迎,但一定要他们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并将其军队改造为人民的军队,绝不能让其保存个人势力。起义人员不是俘虏,不能把他们同俘虏一样对待。
刘少奇在报告中还谈到了俘虏政策问题。他指出,对待俘虏,就是给以宽大待遇,即不*他们,不侮辱他们,不没收他们的私人财产,对伤病员给予治疗,给他们以和人民解放军干部战士同样的生活待遇,对某些人员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释放他们返回原部队或回家等,而不是给他们以生活上更好的优待,或让他们做官。
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并经中共中央同意,把抗战胜利后成立的“国军”工作部改称为敌军工作部(有的称社会部),只在对外需要时才可酌用“联络部”的名称,同时撤销地方党委设立的敌工部门。各级军区政治机关的敌工部也就是地方党委的敌工部门,由其统一负责党政军各方面的敌军工作。
这次全军敌军工作会议,对于提高全军对加强敌军工作意义的认识,明确新形势下开展敌军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对于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和国民党军起义、投诚的高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全军敌军工作会议精神,1948年6月,新华总社发出《关于“起义”与“投诚”的解释》,对何者为起义、何者为投诚,作出了政策性的界定:
“(一)起义是积极的,是一种武装的革命行动。投诚是消极的,也就是自动投降的客气说法。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二)凡有相当政治觉悟,率领一个连以上建制部队自动由敌方转入我方,政治上或军事上对我方起配合作用,在转入我方后,虽然需要经过改造,但无须缴械编散,就可以认为是解放军之一部者,称为起义。如果完全出于被迫,或投机欺诈,在转入我方后必须缴械编散者,则不应称起义,而应称之为投诚。
(三)凡组织许多人以武力克服官长或其他反对者之镇压或抵抗而投入我方者,应称起义。如系个人或少数人携枪来归者,虽出于自动,亦称之为投诚。”
8月4日,新华总社就俘虏政策问题发出通知:
“对于俘虏只能称‘宽待’而不能称‘优待’”,“因不应待遇他们比我们自己的战士更好,故不应称为优待,以免误会”。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度时,由于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整个国民党营垒中已充满严重的失败情绪,国民党军中许多高级将领也在谋求出路,一些人直接或间接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联系。这就为人民解放军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和瓦解敌军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毅然作出“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的重要决策,把政治争取敌军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是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发展。
5、解放军瓦解敌军的成效在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坚决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提出的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的方针,促使国民党军的起义、投诚行动不断发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其特点,一是规模大,次数多,成建制的部队多;二是不但有被长期歧视的杂牌军,而且有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三是在战役关键时刻发生,对夺取战役胜利产生重要影响。
辽沈战役前,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明确提出对长春实行“久困长围、政治攻势、经济斗争”的总方针。围城指挥所专门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具体方针,要求部队充分利用守军的矛盾,加强战场政治攻势,削弱其斗志,瓦解其战斗力,最后解放长春。
据此,围城部队广泛开展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战场政治攻势,使长春守军整班整排整连地出城投诚。
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6月25日~9月底,围城部队共接收投诚官兵1.35万余人,其中新编第7军3700余人,第60军3800余人,土杂部队6200余人。强有力的政治攻势配合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为长春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军各部队都把战场瓦解国民党军作为战时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
特别在战役第三阶段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歼、进行战场休整期间,群众性的战场政治攻势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更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攻势,在第一线的纵队、师、团普遍建立了政治攻势指挥所,及时指导和妥善组织战场政治攻势工作。各连队设有政治攻势小组。
同时,还成立了投诚人员招待所,负责收容、照顾投诚人员,组织敌情研究,了解宣传对象,派出打人工作,争取训练投诚士兵等。
为鼓励更多的国民党军来降,华东*军公布了《华东人民解放军对自动携械来归者奖励标准》。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政治攻势下,杜聿明集团成班、成排甚至成连的官兵想方设法逃过火线向解放军投降。
从1948年12月16日~1949年1月5日的20天中,相继来降者达1.4万余人,平均每天700人。杜聿明后来在分析国民党军淮海战役失败的原因时说:
解放军进行政治攻势,“广播、喊话、送信、架电话、送饭吃等等,也起了瓦解蒋军士气的作用。经常有整排整连的官兵投降解放军,弄得蒋军内部上下狐疑,惶恐不安”。
国民党军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也说,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其在作战上之利益,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十万兵力”。
1949年1月14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向各军区、各*军推广了华东、中原*军开展群众性战场政治攻势的经验。
平津战役中,东北*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也都把开展战场政治攻势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华北第2兵团于1948年12月12日发出《关于对被围傅军猛烈进行政治攻势的指示》,指出了目前进行政治攻势的有利条件与重要意义,同时对政治攻势的主要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规定,并拟定了政治攻势口号下发部队使用。
华北第3兵团于1949年1月12日发出《关于对北平敌军开展政治攻势的指示》,决定在兵团政治部下组成“对北平敌政治攻势委员会”,在纵队组成政治攻势工作队,下设宣传、调查、派打及投诚人员招待所等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6、解放军究竟是如何瓦解敌军?在中央军委的指导和各*军首长及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战略决战期间,广大指战员在开展战场政治攻势的实践中,创造了多种战场瓦解敌军的新形式,有的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丰富了战时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阵前喊话。
这是在敌我阵地十分接近的情况下最通用、最简便、最具群众性、效果也最明显的一种方式。喊话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形势、对俘虏兵的政策等。喊话对象,主要是广大士兵,也包括中下级军官。
这种方式,对方难以阻挠,且可随机应变,下层官兵容易接受。特别是动员投诚人员喊话,能“现身说法”,收效更大。东北*军在围困长春的日子里,每当人夜,解放军阵地上喊话声不绝于耳,深深打动了守城士兵的心。据后来投诚过来的士兵说,每当听到解放军叫“弟兄”,喊“老乡”,指名道姓、唤子索夫的声音,他们就不停地落下伤心的泪来。中原*军在围攻黄维兵团时,战士们喊:“你们为谁打仗?你们打伤了怎么办?”“你们负伤了没人管,你们死了父母妻子怎么办?”使敌军伤兵哭泣声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