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扮演者极为特殊的角色。他们是中国皇权专制统治下的特殊产物,同时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影响力,甚至是破坏力,因而如何避免宦官专权乱政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面临着的共同课题。
历史上,有着众多宦官专权乱政的“反面案例”。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因为一个宦官赵高祸乱宫闱,弄的是举国动荡,最终是“二世而终”。在这之后,中国封建社会也经历了三个“宦官专政”的时代,即东汉末年、唐朝末年以及明朝末年,在这期间宦官的权势急剧膨胀,不仅仅可以把持朝政、排除异己、为害朝纲,甚至将权力染指到皇位的更迭上,留下了一桩桩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王朝,却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甚至没有出现过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权阉”。
究其原因便在于清朝的一些列高压制度和举措的实施,彻底瓦解了宦官掌权的土壤,全方位的限制了太监们的权力,最终使得清朝没有重蹈此前的覆辙。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就充分吸取了明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对宦官的势力予以了极大的限制。大明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与宦官的专权与乱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来限制太监参与政事,比如不准太监读书识字、限制太监的职务级别、不准太监结交朝臣等,然而,仅仅过了两朝,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宦官在朝堂上的作用与日俱增,成为了皇帝制衡朝臣的重要工具。行政管理上有司礼监红批制度,军事管理上有太监监军制度,再加上东厂、西厂、锦衣卫等一系列由太监组成的特务组织建立,使得宦官势力逐渐发展成为了在朝堂上有着深远影响力的独立政治势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此基础上,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权阉”。特别是明朝末年的魏忠贤,长期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包括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一大批忠良之臣被其迫害致死,整个朝堂也被他搞得是乌烟瘴气。与此同时,伴随着“权阉”的产生,“阉党”势力也在朝堂上甚嚣直上,进而更加激化了明朝朝堂上的党争局面。
就这样,明朝在宦官专权乱政以及党争不断的情况下,内耗不断加剧,进而成为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