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衙门因何而消亡,十三衙门是个什么机构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2-10-27 05:45:48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伴随着明朝的灭亡,大清王朝正式建立,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一直是非常的坚决。

而最开始限制和控制宦官权力的就是多尔衮。

多尔衮带兵攻入北京,当年明朝的一众太监们,先是欢迎李自成的到来,而在李自成逃走后,又以同样的方式,开门投诚,欢迎清军的到来,这给了多尔衮以极大的震撼。

一方面,在此之前满洲人有贱籍制度,并没有使用“阉人”的传统,看到如此数量庞大的太监队伍,不免会有一些惊讶和紧张。而另一方面,就是这些人反复的卖主求荣、卑躬屈膝的态度也让多尔衮等人在高兴之余产生了深深的恐慌。

于是,多尔衮定下制度:

“嗣后太监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候。”

十三衙门因何而消亡,十三衙门是个什么机构(5)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治皇帝亲政后,也曾积极控制太监的权势,并且立铁牌于交泰殿,警戒内廷太监不得干预政事。

“顺治十年六月二十九日,谕内院: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产,因而把持官府,扰害民人。其在外官员,亦不许与内官互相交结。如有内外交结者,同官觉举,院部察奏,科道纠参,审实一并正法。防禁既严,庶革前弊。仍明谕中外,以见朕酌用寺人之意。内院即传谕该衙门遵行。著刊刻满、汉字告示,自王以下及官吏军民人等咸宜知悉。”

然而,后来由于顺治皇帝对于贴身太监吴良辅的信任和器重,也险些让宦官势力死灰复燃。

原因在于此时的顺治皇帝处于对“多尔衮专政”的忌惮和警惕,因而听从了吴良辅的提议,仿照明朝时期的“二十四衙门”制度,建立“十三衙门”,即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宣徽院)、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尚宝司)、司设监、尚方监(尚方院)、惜薪司、钟鼓司(礼仪监、礼仪院)、兵杖局、织染局(经局),全权代替内务府。

更为关键的是,“十三衙门”的主管皆为宦官,这样的安排使得清朝又回到了明朝时期宦官参与政事,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开始进行了渗透。

至此,清朝初年最大的宦官集团“内廷十三衙”,就此形成,围绕着其所进行的权力斗争与冲突也是愈演愈烈,吴良辅无疑是宦官集团的重要核心与杰出代表。

十三衙门因何而消亡,十三衙门是个什么机构(6)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了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

此时八岁的康熙皇帝已然登基,权力也转移到了孝庄太后和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的手中,而他们对于吴良辅及其所属的“内廷十三衙”是深恶痛觉,不仅仅是因为“十三衙门”触动了八旗传统势力的既得利益,更是对国家最高权力有着重大的威胁和挑战。况且此时的“内廷十三衙”并不安分,正在积极进行着各种活动,希望借着新君登基、立足未稳的时刻,进行争权夺势的斗争。

于是,“内廷十三衙”遭到了四位辅政大臣迅速而又彻底的打击与清算,包括吴良辅在内的众多宦官被下令处死,“十三衙门”也就此遭到了裁撤,并且重新建立了内务府等宫廷事务机构。

可以说整个清朝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除掉“内廷十三衙”这一举动奠定了决定性的作用。

十三衙门因何而消亡,十三衙门是个什么机构(7)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皇帝登基后,给予了太监们更为严苛的管制与压力。

在顺治、康熙两朝,清朝皇宫的太监总数一直控制在700—1000人的数量,然而伴随着雍正皇帝的登基,宦官的势力也开始抬头。

形成这样的局面也有着其必然的历史原因。

一来,雍正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大范围的买通并且结交宫中的太监和宦官,用以传递情报、通风报信,让雍正在许多重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占尽先机,进而赢得了康熙了赏识与信任。从这一方面来说,这些宫中的太监们对于雍正的登基是有功的。

二来,雍正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将权力逐渐的回收,而他本人又是稳坐皇宫之中,除了“密折专奏制度”,也需要更多的耳目来掌控皇宫内外的局面。

因而在雍正朝时期,太监数量在其高峰时期,甚至超过了2000人,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也开始有所显现。

十三衙门因何而消亡,十三衙门是个什么机构(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