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在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后,随即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于宦官势力的打压。
首先,乾隆皇帝颁布了《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和《国朝官史》。
其中《国朝官史》中“官制”一门,俱载太监职事级职与其功罪赏罚等,《钦定宫中现行则例》有对“内廷”的法纪和规章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这两条法令,乾隆皇帝以制度的形式对太监们进行管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所有太监都被改姓“秦”、“赵”、“高”。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于这一点并不陌生,雍正在探望被康熙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的时候,曾被一名叫“秦草”的太监阻拦,雍正不仅打了这名小太监,还对其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呵斥”,并向其解释了清朝为何会将宫中太监全部改姓“秦”:
“让你们改姓秦,是让你们记住,你们的老祖宗赵高,坏了秦朝的规矩。”
当然,这样的演绎并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清宫中大规模将太监改姓“秦”、“赵”、“高”是在乾隆朝时期的事情,在此之前,只明朝遗留下来的且有过重大过错的太监才会被改姓“秦”。
而乾隆皇帝将宫中太监们改姓,可以说起到的是一个双重性的效果。
一方面,给皇帝本人与朝臣以警示,严格控制宦官的权力和势力,避免重蹈秦朝时期赵高,以及历代王朝宦官专权乱政的覆辙。
另一方面,则是告诫所有宫内宦官要引以为戒,不问政务。
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宫内的太监们在身心上予以了沉重的创伤,同时在其心灵上也埋下了深深阴影,起到了极为强大的威慑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就是对于祸乱宫闱的太监严惩不贷。
“高云从案”便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高云从是乾隆身边的太监,隶属奏事处,主要负责文武大臣和乾隆之间的奏折及乾隆的一些御批传递。
根据《高宗实录》中记载说乾隆皇帝有记录官员行为品行的习惯。
“上录诸直省道府姓名,密记治行优绌。”
但这这些记录的内容是处于绝密状态的,除了乾隆皇帝本人,能够知晓的也就只有高云从等人。然而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乾隆皇帝惊讶的发现,朝中竟有人公开议论他对于官员们的记录与评价。
“左都御史观保、侍郎蒋赐棨、吴坛、倪承宽尝因侍班私论其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乾隆皇帝的彻查发现,此事系高云从泄露,而更为乾隆皇帝震惊的是,朝中不少权臣,包括于敏中、舒赫德、蔡新等人,竟然同高云从私下交易,换取乾隆皇帝记录的信息。
于是怒不可遏的乾隆皇帝当即宣布将太监高云从处以“磔刑”,涉事官员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
高云从的悲惨下场不仅给了宫中太监们以极大震慑,就连其他朝臣也因此对于太监们是“敬而远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