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见罗林斯 张维为在其身后做翻译
和*的会面结束后,罗林斯便直奔机场,前往厦门经济特区。一路上,他感叹到,西方国家给我们一个模式,我们必须照搬;但你们的*说,你们要走自己的路,不要照搬中国模式,真是伟大文明的代表。
同*这位*进行近距离接触后,张维为印象最深的有四点。一是眼光,*是一个有着超长思维的战略家,将中国一些长期的战略性问题确定了下来;二是思路,他是一个一直在思考问题的人,每次听完外交部领导的汇报后,*都会坐在沙发上思考片刻,眼睛望着远方;三是清醒,*的头脑非常清醒,强调任何新东西都要先试一试、看一看;第四点是大气,*毕竟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讲话非常大气。
张维为等人和*合影
而在外交部工作期间,张维为先后前往了世界上近30个国家,发现自己实际看到的,同之前间接了解到的,并不完全一致。张维为对此打了个比方:“一对男女谈朋友,通3年信也不如见一次面管用。*说得更形象:听过枪声的兵,和没听过枪声的兵,就是不一样。”
国外生活多年 回国后成为网红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做翻译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因此,外交部翻译室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翻译人员一旦年龄过了30,一般就不会再被安排担任*的口译工作了。
于是,在1988年,30岁的张维为离开了外交部,前往联合国做译员。
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张维为进入瑞士日内瓦大学进行深造。在他的博士论文中,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意识形态,特别是*的思想。
后来的日子里,张维为在国外又是教书又是做研究,向全世界特别是西方,讲述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个东方大国未来会走向何方。
2010年,52岁的张维为回到中国工作。很快,这位前*翻译开始参加各类活动,并逐渐打响了自己的知名度。
2011年,张维为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不仅如此,他还多次提出“中国模式”这一说法,称其虽然也有不足,但还在完善中,并且其他模式都竞争不过它。
而在张维为所写的《中国震撼》一书中,他称中国的精英对中国发展不够自信。在相关采访中,这位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作者这样说道:“我写这书,想实事求是,既带观察又带分析,想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把自信留在中国,不自信送给美国。”
张维为
在谈到“中国震撼”究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时,张维为拿上海举例:“比如上海跟纽约比,硬件上全面超过纽约,机场、港口、地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比纽约好,在‘软件’方面进步也很大,这一切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而在另一次采访中,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幸福感,并没有经济数据那么漂亮时,张维为这样回答:“关于幸福感的问题,没有一个很权威的指标来衡量。我演讲的视频里,随机采访了上海的大妈和农民工,他们都说很幸福。另外幸福感也是相对的。美国中产阶级,过去20年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退休金跟10年前几乎一样,1200美金……而中国一直在进步,我看到的比较可靠的民调都表明,多数中国人的幸福感不低。”
记者接着问道:“您很喜欢用上海做样本,而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这会不会也造成一种偏颇?”
对这个问题,张维为从容不迫地答道:“你讲的有些道理,但你是否注意到我是拿上海跟纽约比的。近3年我考察了四川、贵州、云南不少贫困县。四川贫困县的农民放到印度的话,大概多数都可以算中产阶级。因为中国进行过土地改革,农民有地有房子,解决了基本的吃穿问题,虽然现金没多少,但你得看综合指标。”
接下来,在面对记者“近几年中国移民人数明显增加,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的发问时,张维为继续说道:“从比例来看,我们的移民还是很少的。……我不是说美国不好,美国有很多地方不错的,但是我们应该平视美国,既不要仰视也不要俯视。”
记者又抛出下一个话题:“西方的一些学者,包括国内学者,很多并没您这么乐观。”
张维为则兵来将挡:“我认为,西方总体走衰是一定的。如果你今天移民去美国,你去吧,我祝贺你!到15年后再看看,你说不定是世界最大的傻瓜之一。”
此时的张维为,还只是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崭露头角。然而,从2019年1月7日这天开始,随着由张维为担任主讲人的电视节目《这就是中国》在东方卫视播出,很快,他便凭借自己睿智的表现和频出的高论,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张维为
在类似“美国是个五没有国家,没有高铁,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没有共享单车,没有安全感”、“中国一个街道可以震撼整个美利坚!”、“去国外,要去受苦了”、“一出国就爱国,90后出去更爱国”等言论出圈后,张维为在学生聚集地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地界,迅速获得了一大批支持者。就这样,这位当年*的翻译,在这个时代成功转型,有了自己全新的身份。
在几年前那场采访结束后,张维为特意对记者说道:“很多人跟我聊天后,都感觉更加自信了,希望你也会。我是实事求是派,我相信自己对很多问题的判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