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好的合格饲料应是粪料呈黑褐色或咖啡色、无异味、质地松软、不粘滞。
一般最常用的饲料鉴定方法为生物鉴定法,具体操作方法是:
经感官鉴定认为饲料发酵合格后,取少量发酵好的饲料在其中投入成蚓200条左右,如0.5 h内全部蚯蚓进入正常栖息状态,48 h内无逃逸、无死亡,表明饲料发酵合格,可用于饲养蚯蚓。
根据养殖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平行或垂直于大棚长度方向来铺设养殖床,一般养殖床的宽度控制在1.2 ~2 m,厚度约25 cm,基料湿度保持在60%~70%,并注意合理布置作业通道及开挖排水沟。
选择较适宜当地环境条件或有特殊用途的蚯蚓种苗,一般选择“太平2号”或“北星2号”等品种进行养殖,蚯蚓种苗的投人量为0.5~2 kg/m2。
蚯蚓养殖管理温度控制
设施菜田若是塑料大棚,蚯蚓养殖受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必须做好环境控制工作。
蚯蚓养殖的适宜温度为17~28 ℃。当夏季天气炎热时,须采取降温措施。
蚯蚓采食量大,同时会产生大量蚓粪,因此,必须及时补充足够的饲料,并定期清除蚓粪。当观察到蚯蚓养殖床的表面饲料粪化后,即可在上面投喂一层厚5~10 cm的新饲料,让蚯蚓在新饲料层中取食、栖息、活动,并定期翻动养殖床,保证饲料完全被蚯蚓采食及提高养殖床的透气性。
饲料的投喂量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按照适温(20~25 ℃)多投料、高温(25~30℃)减投料、低温(15~20 ℃)少投料的原则来确定具体的饲料添加量。
在蚯蚓养殖密度达到采收要求、养殖床表面的饲料有90%粪化后,将养殖床表面1 0 cm厚的基料用叉子挑到之前铺好的与养殖床等长的塑料薄膜上,利用蚯蚓的惧光性一层一层地将表面的蚯蚓粪剥离,最后得到干干净净的纯蚯蚓。
在采收完蚯蚓后,在养殖床的一侧添加新的饲料,等蚯蚓大量钻进新的饲料中时,将另一侧的养殖床全部清除,然后将养殖床进行整理,即完成了蚯蚓粪的采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