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寿绵,京城富家子弟,因其乐善好施,人称“刘善人”,出家后法名“宗月”
“大清要完”
清政府统治最后十年里,山河破碎,中国人丧失了活着的基本尊严。身为旗人,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老舍深以为耻。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他都一直对自己旗人的身份讳莫如深。
就在老舍刚读完私塾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老舍欣喜不已,虽然当时还小,但也隐隐约约察觉到一个不堪的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带着希望来了。
虽然换了天下,但是老舍家也更穷了,无力再继续读书。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新成立的政府为了培养新型的小学师资,特意创建了师范学校。老舍看到了北京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可以免费读书,学校还统一发衣服,管伙食,管住宿。
总共招生50名,却有1000多人报名。老舍被录取了。那一年,他14岁,离开母亲,独自住校。从此以后,大半生在外漂泊,和母亲离多聚少。
老舍有两大爱好,养猫和养花。老舍曾在自己的寓所养了300多盆花,100多个品种
从师范大学毕业的老舍做了老师,当了校长,勤勤恳恳。
他这样评价自己:“规规矩矩、全心全力地干了四年小学校长,考绩特优,深得众人好评。一来无负于孔孟之道,二来于上于下终是一团和气,不曾开罪于谁,也未曾奉承于谁。总之,既无投石下井之心,又无攀龙附贵之念。”
这或许未必适合评价他整个人生,但作为对这一段经历的评语却十分贴切。“一团和气”也确实是老舍一生为人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因为成绩突出,老舍被委任以学务局的劝学员。这是个肥差,工作不累,但是一个月有一百块现大洋的工资。
然而老舍很快发现,新政府治下的国家除了百姓被绞了辫子,其他和清政府时也并没有相差太远。
同仁们“拿吃蹭喝,除了一肚子屎便一无所知的家伙,照样到处捞油水、抢肥缺”。上班的时候不是聚在一起重温昨晚牌局上的得失,就是分享逛窑子床上的经验,也有人宿醉未醒,昏头涨脑睡眼惺忪混一天。唯独没有人干正事。
老舍的《茶馆》中有一个常四爷,也是旗人,耿直而古道热肠。他最恨那些拿着俸禄,却不为国家出力的人。
自己即使只是一位普通的百姓,面对国破家亡,却也奋不顾身,毅然参加了义和团,扛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
然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何况一只小小的蝼蚁。现实一天比一天黑暗,直叫还有一点忧国忧民之心的人心生绝望。
即使自己享受着满族人的铁杆庄稼,常四爷依然毫不讳言:“大清要完!”
对骑在自己脖子上作威作福,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的洋鬼子,清政府当局大气不敢喘,但是常四爷却因为一句话讲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事实,被下了大狱。
此时,身在学务局的老舍,同样深切感受到了“大清要完”。从刚开始的殷切希望,热切投身其中,到最后失望,绝望。
他去找上司大吵一架,劈头盖脸大骂一通,一泄心中块垒,然后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