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一生共有十一位子嗣,然而真正长大成人能够在皇储竞争中掰手腕的仅有七位。
皇太极五十岁那年,由于爱妃海兰珠病逝,他心力憔悴,身体每况愈下,两年后,皇太极猝死于盛京,由于去世得太突然,并未立下传位遗诏,这引起了储位之争。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都对皇位都志在必得。
《清史稿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载:
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储嗣未定。和硕礼亲王代善会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定议,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清史稿》对皇太极驾崩之后清廷的皇位之争的描述,看起来云淡风轻。然而真相是在皇太极驾崩之后的第五天,即公元1643年8月14日,崇政殿的东庑殿内,豪格和多尔衮双方阵营剑拔弩张,险些引发一场无法挽回的国乱。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战功卓著;而豪格则是皇太极长子,也非弱者。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叔叔与侄子的皇位之争。
原本汉人的传统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皇位在皇帝有子嗣的情况下,弟弟只能靠边站。可是这对关外清廷来说,显然并不具有约束作用。皇太极死得突然,既未立下储君,也没有留下传位遗嘱。在这个情况下,只要实力到位,身为叔叔的多尔衮显然是可以说道说道的。
除此之外,多尔衮也有他敢于争上一争的身份与底气。他当时有两副王牌在手。
第一,努尔哈赤早有遗嘱,在储嗣未定的情况下,皇位的传承须由满清贵族讨论决定。
第二,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
也就是说当初皇位本就该是多尔衮的,只不过因为自己年幼,被哥哥皇太极取巧夺去了而已。
这样一来,多尔衮就更要碰上一碰了。更何况豪格还是他的政敌,自己的实力也丝毫不虚。
关键时刻还是油滑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出来和稀泥,他提出来一个折中方案,选九皇子爱新觉罗·福临登基。
这个决定是临时提出的,是在崇政殿当着所有满清贵族的面突然提起的,可却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为什么不是在除了豪格与福临之外的其他皇子中选,而是脱口而出的“福临”?第一是因为福临的有博尔济吉特氏的血脉,第二是因为庄妃平时的人心收拢与政治经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所以说,最终年仅6岁的皇九子福临能够战胜诸位哥哥继承大统,除了外戚使然之外,更与庄妃本人的聪慧和长袖善舞有莫大的关系。
在争夺储位的紧张氛围中,福临是被临时提出来的,算是一批“黑马”,奇怪的是,这个建议得到了豪格与多尔衮的一致中肯。豪格与福临是兄弟,二人感情很好,他支持福临,这不难理解。可多尔衮对此也乐得其见,并举双手赞成,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毕竟,多尔衮对皇位可是志在必得的,他为何会让步呢?
因为这件事,多尔衮与庄妃之间的“暧昧论”也一度在这段皇位之争中甚嚣尘上。
三、母性伟大,政治牺牲崇政殿之争后,最终由6岁的爱新觉罗福临继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公元1644年5月,多尔衮一手招降了吴三桂,奠定了清廷入主中原的根基。能够入主中原,这对满清来说,是功在千秋的事。多尔衮在朝中的威望与势力也因此水涨船高,并渐渐达到了时人不敢与争锋的地步。
清廷入主中原的第四年二月,以善于审时度势而见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便以自污的方式假装逾制,被罢去了辅政职务,以退为进保住了身家性命。
而另一面认不清形势的豪格则惨得多了。
《清史稿·豪格传》载:
五年二月,师还,上御太和殿宴劳。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 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扬善弟吉赛,系豪格於狱。三月,薨。
顺治五年二月,豪格征讨张献忠后凯旋而归,顺治帝亲自在太和殿设宴犒劳了他。多尔衮与豪格一向不对付,一直想要除之而后快,便借此机会定豪格两宗罪:
一、欺君罔上,隐瞒部下冒功不报。
二、起用罪人扬善的弟弟吉赛,忤逆君上。
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代顺治皇帝,强行把豪格软禁了起来。顺治五年三月,豪格莫名其妙地死去。
豪格的结局为何会如此,谁都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