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亲王济尔哈朗激流勇退不涉朝事,对自己维护有加的哥哥豪格又被除掉,留给孝庄与福临这对孤儿寡母的日子,一日比一日艰难。
历史上多尔衮这个人是权欲熏心,毫无品格可言的。
《清史稿.豪格传》有这样一段话:
三月,薨。睿亲王纳豪格福晋,尝召其子富绶至邸校射。
意思是豪格死了之后,多尔衮便纳了自己的侄媳妇、豪格妻子为福晋,还把豪格的儿子叫到自己的府邸做侍卫。
士可*不可辱,多尔衮要做的,就是要羞辱豪格。所以笔者认为,多尔衮对清朝虽然有大功,但他的格调,其实并不高。
豪格死后没多久,朝中众人都以为多尔衮要篡位称帝,有的人甚至做好了“事新主”的准备。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朝中又有妖风传来——“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
多尔衮到内院,明显是和孝庄谈判,谈判的内容,后人不得而知。
果然,过了一段时间,多尔衮不仅迟迟没有动作,还被封为“皇父”。
做皇帝的父亲,和做摄政王可大不相同,至少,他教训顺治两句,也名正言顺。
但是,孝庄太后是皇帝之母,多尔衮是“皇父”,这让多尔衮和孝庄之间,又多了一层“绯闻”,以至于时人私下里莫不咋舌痛骂之。以至于很多野史都认为:
孝庄皇太后为了保全皇帝,牺牲很大。皇家的事,复杂得紧呐!
纵观多尔衮在世时,一向以“皇父”的姿态示人,时常代帝行事,时人敢怒而不敢言,顺治皇帝就更憋屈了。
《尚书·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因此等多尔衮去世之后,他的下场要多惨有多惨。
定罪,抄家,褫夺封号;掘坟,鞭尸,曝尸荒野。
毫无疑问,在皇太极驾崩之后,顺治亲政之前,多尔衮对清朝之功,是不可估量的。他招降吴三桂,带兵入关,赶走李自成,痛打南明,建立清朝基业。若他不是摄政王,而是皇帝,清朝国史必将会把多尔衮之功吹上天。
但是,顺治却将多尔衮掘墓鞭尸!这得是什么仇什么怨才能让顺治皇帝做到了这种程度。反过来看,多尔衮越是跋扈,就显得孝庄当年为了维护顺治的利益,有多的不容易。
从伦理角度来说,孝庄的付出难免被后世指指点点,但是,从政治角度来说,她在虎狼如多尔衮的眼皮子底下,保住了顺治的帝位,孝庄便能被称之为一位伟大的女性。
四、圣祖亲奉、三代尊崇顺治亲政之后,也许是由于被压抑得太久的缘故,因此十分叛逆,他不顾孝庄反对,废掉了结发妻子;又不顾孝庄反对,独宠董鄂妃。种种迹象表明,顺治亲政后,他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好,直到他去世,母子关系都没有得到缓和。
或者说,顺治皇帝的表现,令她母亲十分失望的吧。
在顺治的生命日薄西山之时,孝庄又从三个皇子之中,慧眼识珠地挑中了康熙,并扶持其登基继位,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我们分析历史认为,在几个牙牙学语的娃娃中,挑出一位千古明君,若非非凡的见识与眼力使然,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某个电竞高手,呕心沥血多年培养了一个游戏“大号”,结果大号被封了,孝庄只得重新练一个“小号”。康熙就是这个“小号”。
康熙上位之后,又面临着四大臣辅政掣肘的局面。尤其到了亲政之后,鳌拜的表现则尤为可恶,事事越俎代庖,对康熙耳提面命。
历史证明,鳌拜并非是明智之人,不仅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小看了孝庄的存在。
鳌拜比之多尔衮如何?如多尔衮当初那般暴戾恣睢,孝庄尚能轻松应对淡然处之。
公元1669年,康熙年仅15岁,虽史学上渲染他是凭借一己之力除掉鳌拜的,可这里面要是没有孝庄的鼎力相助,显然是不可信的。这也是《清史稿》说庄妃,“综一代之兴亡,系于宫闱”的原因。